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汾孝秧歌

发布日期:2019-10-22         点击:

汾孝秧歌因演唱时不用任何乐器伴奏,只需拍打节奏即可,故习称“磕板秧歌”;因其流行于汾阳、孝义一带,外地人称为“汾孝秧歌”。

汾孝秧歌属当地民间歌舞“地秧歌”中的一部分。地秧歌分“武场地秧歌”和“文场地秧歌”两种,武场地秧歌以舞蹈为主,文场地秧歌以演唱为主。

早先文场地秧歌的演唱者仅两人,由一男一女演员装扮成“小丑”形象,即兴唱些惹人发笑的“四六”句子,当地人把演唱者叫做“蠢厮、蠢女子”。常在元宵节等节日活动中,舞蹈者浓妆艳服,插小花、翻穿皮袄、手拿扇子沿街而过,不管走到谁家门口,都要停下来唱几句祝贺富贵吉祥的词句,叫做¨打过街板”。随着发展,开始演岀以民间流传的故事编成的秧歌小戏。这些小戏被配以不同的民间小调演唱,一般只有两三个人物,以唱为主,基本上没有道白,只要记住唱词即可参加演出。

凊末民初是汾孝地秧歌的鼎盛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秧歌艺人侯八元和徒弟们用门板支起小平台在上面演唱,武场地秧歌的人围在平台周围一面拍打节奏,一面维持秩序。此后,凡有舞台的地方地秧歌就全就登上了舞台。

秧歌班全是群众自娱性组织,大部分秧歌班是临时组合,村里想唱秧歌时就把本村的青年男女组织起来,腊月请师傅,正月演岀,最迟过了二月初二就散班。演出时有的演员只会唱,不会动作。有时人手不够,在前台一人就顶两个角。如七个人演出“八仙庆寿”,其中有一个人就得唱两个仙家的唱词。有时,小姐呼唤丫鬟,因没有演配角的,于是就自叫自应。有名气的秧歌班有侯八元秧歌班、汾阳三泉朱家弟兄秧歌班、钻天猴顶天棍秧歌班、孝义白壁关大秃二秃秧歌班、兑镇秧歌班等。1958年,孝义、介休、灵石三县合并时,成立了孝义镇文工团,以演出秧歌戏为主,后解散。但以季节性活动为主的半农半艺的秧歌班则更为多见。

不少秧歌艺人都曾在中路梆子搭过班,他们在长期的活动中,不断学习中路梆子的表演和唱法,有的秧歌班还把中路梆子的打击乐应用到秧歌戏里,并常以中路梆子唱腔开头然后才转成秧歌唱腔,最后又用中路梆子唱腔结束。

汾孝秧歌唱腔分“过街板”、“秧歌小调”、“戏曲板”三类,过街板是走村串户时演唱的秧歌小调是用于传统的秧歌小戏,唱腔来源于当地民间小曲,一剧一曲,共有十多个曲调戏曲板主要用来唱大戏,其中包括[十字腔]和[七字腔]两种(艺人们习惯叫“十字音”、“七字音”),它是“汾孝秧歌”基本的唱腔。

[十字腔],适宜唱十字和多于十字的唱腔。一板三眼,节奏缓慢,由上下两句构成,每句四小节。上句落在6音上,下句全落于3音。[七字腔],一板一眼。传统的[七字腔]只唱七个字的唱词,后来,人们把十个字的唱词也用[七字腔]来唱。它也是由上下两句构成,每句一般都是四小节。男角唱时,上句多半落在6音上,女角多落于1音。下句子不管男女角全落于5音。

汾孝秧歌没有管弦乐队伴奏,调的高低、节奏快慢全由演唱者自行掌握,只要参加演唱的人统一成一个调即可。打击乐在为[七字腔]打节奏时隔一拍打一下,每下都打在强拍上。十字腔]有一种特殊的起法,即:唱腔一开始,击乐就同时介入,在第一小节里,每拍打击四下,很有气势,因此,艺人们把[十字腔]又叫做“大起板”。起板以后,一小节打一下,每下都打在强拍上,在下句子第三小节里,每拍都打。(《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下)》,中国ISBN中心,1997.05)

上一篇: 民间戏曲:关中秧歌

下一篇:民间戏曲:繁峙大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