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秧歌盛行于关中东府韩城、渭南华县等地,西安以及西安以西各县也有流行。尤以渭南的崇凝最佳,当地曾有“铁王的芯子阎村的跷,崇凝的秧歌水上漂”之说。
民国十五年春节,丑脚艺人建德和天保,分别率领秧歌斑唱对台戏,竞赛技艺,唱了天还不尽兴,接唱夜戏,越唱越红,难分胜负,吸引了方圆百里观众。对台戏直赛到麦收时节才告结束。
三十年代后期,受战乱影响,秧歌活动日渐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开始恢复,民间演出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新文艺工作者对秧歌戏的剧目、音乐、表演进行了锲而不舍的革新。1979年由张祯祥编导的《丰收乐》,参加了陕西省群众文艺会演,获剧本甲等奖。
关中秧歌演唱时,以男女二人为主,多至三四人,脚色行当只有小丑、小生和小旦。演出时载歌载舞,舞以男领女合,唱以女领男合。扭时不唱,唱时不扭快打急舞,慢打缓舞,脚台步非常讲究,有:“豆角步”、“三角步”、“货郎步”、“蟹步”“踩裂石步”、“五寸步”“侧摆步”、“风摆柳步”、“摆花花步”、“圆场步”“十字步”等。“三千六”卫百福创造的“豆角步”、“三进三退步”、“跑场踩鼓点”,服务于人物塑造,使他扮演的丑婆,栩栩如生。满山铃卫生华的“上楼台步”更是一绝;他的“鹁鸽子旋窝”,越旋越快,越转越小,旋转中突然亮相嫣然一笑,扬长而去,具有勾人魂魄的艺术魅力清人徐其通曾赋诗赞道:“当年梨园羽衣曲,今降韩原舞犹新。娇眼横波眉黛翠,疑断烟火化女神”。
关中秧歌一般是在地摊或舞台上演出。每剧先上男(丑脚),后上女(包头,即旦脚)。男以说干嘴为主,并即兴地编唱一些应景的四六调唱词。然后请出女角,二人对唱;或由女方人独唱,男的陪舞,唱完同时下场。秧歌的化妆、服装和道具,极为简单。男的平常装束,出场时系一围裙,有时不化妆,有时脸上涂上豆腐块,戴上草帽圈,或者头插能伸能卷的竹皮圈(俗叫尖尖帽)。女的(全由男的扮演)在头上系一丝帕,衣裙全用农家平时服装,根本不用戏衣。男角的说干嘴为的是显示嘴皮子功夫,可长达数百句,随意铺陈,不一定与剧情有关,只求热闹红火。常用的说嘴快板,有七十多段,如《恶婆婆》《穷和富》《大食口》《捉蚂蚱》《高神殿》《婆娘家》《车夫卖炭》《段茂功打城》《拉面袋》《吸洋烟》《赌博之害》《丑女子尿床》《拧花车》《光绪三年旱》《办老婆》《熬膏药》《数石头》《多儿女》《一宗奇事》等。说干嘴一般用板伴奏。
关中秧歌没有管弦乐,只用打击乐配合演出。计有板(鼓板)大扇子(大镲)大锣、马锣四件乐器。演出多用大扇子、马锣,鼓板则不多用。唱时不伴奏,伴奏时不唱,伴奏只在唱的间歇中进行。
关中秧歌曲调繁多,已收集到百余种,同一曲调可有几种唱法。一剧一曲,反复演唱其中男角多用[四六调]或[四六带把儿],在开场时独唱。女角所用曲调较多,计有[十绣]、[五炷香]、[放学调]、[坠金扇]、[五更角]、[开门调]、[大开门]、[小开门]、[秋千调]、[卷竹帘]、[茉莉花]、[打牙牌]、[剪边]、[憝活]、[十里墩]等。唱词全为对偶句,词格字数五、七、八、九、十不限。多为四句一联,也有多句式的,其曲调可以循环演唱。唱词通俗易懂,常夹杂有方言土语,如同当地人说话。关中秧歌传统剧目,计一百二十余本。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主要有《自本熬活》《石榴娃烧火》《张先生拜年》《货郎算账》《织手巾》《摘豆角》《十杯酒》《摸骨牌》《上楼台》《下四川》《绣荷包》《五炷香》等,其中大部分都是一堂一堂(一堂,韩城方言,即出)的单出戏,没有大本戏不出帝王将相皇后丫环,也无武打戏。(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