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灵大秧歌流行于以广灵为中心的蔚县(今属河北省)灵丘、浑源、阳高、阳原(今属河北省)一带。由于方言的缘故,县志记作“优歌”,群众呼为“洋干”,它与朔县大秧歌繁峙大秧歌有亲缘关系,声腔近似都供奉三官神。
广灵大秧歌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最初活动于广场,后登上舞台。唱腔以曲牌体“训调”为主,间用民歌、小曲。剧目多是以生旦、丑小三门为主的生活小戏如《张喜鹊打老婆》《雇长工》《上坟》等。乾隆十九年(1764)版《广灵县志》曾有“用优歌”酬神娱人的记载。
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梆子戏、弦子腔在广灵一带活动频繁,秧歌受其影响,移植了少量剧目。道光六年(1826)广灵县罗家疃“元宵班(秧歌班)”在股家庄关帝庙演出,除了小三门的生活戏外,还有《打经堂》《东山》等戏。随着剧目的移植,脚色行当、唱腔均有所发展。脚色行当增加了胡生、青衣和花脸。音乐则引进了板式变化体梆子腔。《打经堂》就是用“训调”和梆子腔演唱的。
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广灵大秧歌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引进的梆子腔逐步地和训调有机地融为一体使秧歌唱腔成为曲子和板腔的联合体制。曲子有三十六“训”,现存十八“训”,板式有:[扬腔]、[悠板]、[头性][二性][三性]、红板]、[介板]、[滚白]、[闷昏]等十种,具备了表现众多人物、复杂感情和较大场面的能力,从而使秧歌剧目很快地丰富起来。清咸丰元年(1851),广灵县南百疃三合班在大树湾演出除《赶脚》《抢盒》等多行当小戏外,还演出了《汾河湾》《牧羊圈》等行当齐全的大戏。这时的行当已发展为红黑、生旦、丑五大门。表演由接近生活的质朴表演发展到程式表演。农村的元宵班陆续转为专业性的“抱抱班”(艺人们组织的抱股子班社)和字号班(以字号命名的班社)。
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夕,是广灵大秧歌的兴盛时期。仅广灵县就有秧歌班九十多个。演员阵容再不是“七紧八松,最少也有十五人。脚色行当虽然仍为五大门,但是分工更细:黑分大黑、二黑;红分胡生、老生;生分文生、武生娃娃生;旦分青衣小旦、武旦、彩旦、老旦;丑分大三花脸、小三花脸。演员由主工发展到专工,不少演员已磨炼出自己的拿手好戏,受到观众的欢迎和称赞。有“若要瞧,白牡丹(仝在卯)的好《搬窑》,若要看,赵连真的《烈女传》”之说。不少艺人在艺术实践中还有新创造。如李善有的花脸慢板,韩胜礼的大台步,一直为秧歌艺人沿用。这时期的剧目已拥有一百四十多个,虽然多数是移植剧目,但经过艺人反复增删加工,已具新的特色,成为秧歌的传统剧目了。
1987年日本侵略军入侵广灵后班社解体,艺人星散,广灵大秧歌日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不少村社重建了秧歌班,一批女演员相继登台,受到欢迎。1959年广灵县成立了青年秧歌团,参加雁北地区戏曲汇演获演出奖。1962年因国家经济困难,剧团解散。1966年又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老艺人相继谢世,秧歌艺术濒于失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县文化馆派人对广灵大秧歌进行抢救,抄录了剧本六十五个,录制了部分传统剧目,编写出三十余万字的《广灵秧歌音乐》。有十三个村镇成立了广灵秧歌业余剧团。1981年,县文化馆举办秧歌培训班,后经地区文化局批准,转为民营合作职业剧团。(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20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