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喇叭戏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秦乐器的俗名为“喇叭”,所以被称为“海城喇叭戏”。海城喇叭戏最早形成于海城西部牛庄一带,流传于鞍山、海城、营口、大石桥、辽阳及其周边地区。据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海城三义庙竣工碑文载:“结演戏,奔走士妇而观之,自春至秋无虚日。”清道光年间,海城喇叭戏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程式,成为颇受当地民众喜爱、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小戏剧种。清光绪年间,海城喇叭戏又借鉴高跷艺术,将跷功、手绢功、扇子功等巧妙地融入表演之中,形成独特的演出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海城喇叭戏博采众长、吸收熔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声腔语言、演唱风格和演出剧目三方面。海城喇叭戏唱腔属曲牌体结构,包括柳子腔、杂腔、小调。柳子腔又称“柳腔”、“柳枝腔”等,既包括早期传入的明清时曲也包括在海城当地形成的各种曲牌。现有的柳腔曲牌大体可分为[红柳子]、[锔缸调]、[小上坟]、[罗罗]四类。杂腔是常用腔调,多系外地传入,主要有[喇叭牌子]、[擀面调]、[骂鸡调]等。
小调以东北民歌为主,是早期喇叭戏剧目的主要唱腔,一剧一由,专曲专用。现除少数剧目仍以小调为主要唱腔外,其他多以小调为辅助唱腔或插曲,主要有[拉君]、[一枝花捎书]、[纱窗外]、[茨儿]、[妓女悲秋]等。此外,还有一部分唱腔源于莲花落,称为“干板擂”。海城喇叭戏的舞台唱念语言以辽南地方语音为基础,吸收了部分梆子、京剧的韵白发音。但由于辽南各地的语音并不完全一致,喇叭戏的舞台唱念语音并未形成统一规范。其最大特点是常把当地的习惯性用语融入唱念之中,许多唱词近于乡音土语,通俗易懂。在形成初期。海城喇叭戏角色行当只有小丑和小旦。
清代中叶,随着割目的增多,出现小生、老且和净角,这些角色多由丑行兼演。清末,受梆子、京剧等大剧种的影响,海城喇叫戏的生旦、净、丑行当基本形成,但仍以丑、旦、生三行为主。由于地域上的差异,海城喇叭戏的演唱风格也略有不同。牛庄、耿庄以北地区的艺人,音的比较标准,接近普通话,唱腔趋向委婉细驱;海城以东、以南地区多为山区,音韵多为乡音土语,唱腔也比较朴实、原始,不同程度地保持着海城喇叭戏的原貌,海城喇叭戏的剧目,大多是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三小”(小生,小且,小丑)戏,部分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编成,如《茨儿山》《神州会》(又名《张三赶会》),《摔镜架》(又名《王二姐思夫》)、《双拐》等;还有一部分取材元,明传奇及其他剧种,作为小戏单独演出,如从“弋阳腔”《目连救母》中取其第十六折《王妈骂鸡》改编为《王婆骂鸡》从明代传奇《钵中莲》中采其《补缸》一折改编为《铜大缸》;从山西梆子《牧羊记》中取其《杏花村》一折改编为《小放牛》等。
早期海城喇叭戏没有专业的演出团体,只有半专业及业余的演出团体,演员大多为农民艺人,以师带徒、父教子的方式代代传承。海城喇叭戏现有一名代表性传承人——赵有年。赵有年17岁从艺,先后师从李显贵、李鹤龄。1953到1960年间,他先后在鞍山戏曲会、群众曲艺社、海城评剧团担任喇叭戏演员,尤擅旦角。其扮相俊俏,真假声并用,嗓音清亮优美,表情惟妙惟肖。赵有年曾改编过多部喇叭戏剧本,如《白蛇传》《杜柳姻缘》《鞭打芦花》等。(周连科主编;佟昭,宋晓冬副主编,《辽宁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