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壶关秧歌

发布日期:2019-10-22         点击:

壶关秧歌因源于“西火秧歌”,故原称“西火秧歌”。1960年,壶关县人民政府组织成立了壶关县秧歌剧团,开始称“壶关秧歌”。主要流行于壶关、长治及长子、屯留、潞城、平顺诸县一带壶关专业剧团成立(1960年)之后,靳华兴(当时壶关演员、导演)、杨杜保(头把)等,召集了老艺人小东狗等人,由他们哼唱,杨杜保记谱,整理了各个行当的唱法,并首次组建了弦乐队,第一次为壶关秧歌加上了弦乐伴奏。排演的第一个剧目是《萝卜园》,之后又排演了《双许亲》等传统戏。1966年,剧团解散。1975年,由县文教办公室在全县各地招收了一批演员和学员,进行了为期二年的培训,1978年,县文化局以这批学员为主要艺术力量,再度恢复成立了壶关县秧歌剧团。恢复剧团以来,排演了一批大型历史剧目和现代剧目。它的演出范围也日益扩大,80年代初期,壶关县秧歌剧团频繁活动在晋城、阳城、沁水、高平、陵川等县,1984年冬,曾到河南省郑州市及新乡、焦作、温县、孟县、安阳等地区演出。

壶关秧歌属板腔体。以上下句对称结构为主。主要有[二性流水]、[慢流水]、[紧流水]、[垛板]和[散板]等几种板式。[二性流水],也称[流水]或[二性],是由西火秧歌[平板]发展而来,是最常用的板式,多用于叙事。其唱腔舒缓、平稳,唱词一般为规整的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上仄下平,一韵到底。

[慢流水]也称[慢二性]、[甩手流水],是由西火秧歌[慢板](慢流水)发展而来。旋律同[二性流水],多用于闺门旦和青衣、老旦的唱腔,善于表现安然、娴静、悲苦的情绪。句式与[二性流水]相同,唱词一般为规整的十字句。

[紧流水]也称[紧二性],是由西火秧歌[紧板](紧流水)发展而来。一板一眼,4记谱,是[二性流水]的紧缩,旋律与[二性流水]相同。多表现欢快、疾走快唱等情节。宜唱七句。

[垛板]与西火秧歌垛板同。是[二性流水]节奏紧缩后的变体,节奏性较强,多用于叙事。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与[二性流水]混合使用。唱词以五字句为多,有时也唱十字句。

[散板]与西火秧歌[散板]相同。多用于表现较激越悲壮的情绪。唱词字数要求不十分严格。唱腔的起落有“板起板落”俗称”“顶板”和“眼起板落”(俗称”“闪板”)两种。演唱的音域在e——g之间,通常用C调演唱,男女同调。唱腔旋律以四度、五度跳进为多。唱腔除老旦落3音外,其他行当上下句一般落5音。演唱均用真嗓。
壶关秧歌的舞台语言以壶关地方话为基础。在传统的壶关秧歌唱腔中,有不少垫字、衬字、虚字,如:“这、就、那个、呀得儿、喽嗬,哩哟”等。在成立专业秧歌剧团之前,壶关秧歌的打击乐器有二簧鼓、平鼓、挂板、大锣、小锣、小镲、梆子。加入弦乐以后,借鉴了豫剧、上党梆子等剧种的少量适合本剧种的曲牌和音乐素材,并创编了比较简单的伴奏过门。在演唱时,乐队基本用满腔满跟的手法伴奏。剧团成立后,乐队加进了板胡、二胡、三弦、低胡、扬琴等乐器,乐队由原来的十余人扩大到二十几人,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越胡(曾一度作头把弦用)、琵琶、月琴、筝、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单簧管、电子琴等乐器。为了借鉴和吸收其它兄弟剧种的唱腔艺术素养,以丰富秧歌的音乐,音乐工作者赴上海、下济南,学习越剧、吕剧等地方剧种的唱腔艺术与伴奏手法。对壶关秧歌的音乐又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乐队伴奏改变了过去满腔满跟的手法,创作和借鉴了大量的文场曲牌和锣鼓点;在不影响原唱腔特色的前提下加上了许多拖腔,使壶关秧歌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下)》,中国ISBN中心,1997.05)

上一篇: 民间戏曲:介休干板秧歌

下一篇:民间戏曲:河北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