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介休干板秧歌

发布日期:2019-10-22         点击:

介休县里,有一个历史悠久、幽默风趣,很受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秧歌“干板秧歌”,也叫“干调秧歌”或“干支秧歌”。“干板秧歌”没有乐器伴奏,纯靠演员干唱而世代流传,在灵石和沁源部份地区都有“干板秧歌”的足迹和声音,是我区稀有、也是仅有的一种民间小戏。

“干板秧歌”最初起源于群众在劳动中的民歌、民间故事说唱,逐渐发展到“踩街秧歌”,在祁太秧歌的流传和影响下,又加进了打击乐器的伴奏锣鼓点儿来控制和掌握节奏,从此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一“干板秧歌”。

据“干板秧歌”老艺人“龙眼旦”(钮立泰)生前传说:“干板秧歌从清朝末年就流传开了。”但那时候是见甚编甚,随编随唱。老艺人张增光等人说:“在民国初期,就有了锣鼓点,而且搬上了舞台。”这时候,已经从秧歌段子《绵山十景》《拜年》逐渐演出了本戏,如:《武松杀嫂》《九件衣》等剧目。

解放后,“干板秧歌”得到迅速发展,曾对它不断加工提高,组织秩歌班集训,并搜集整理了剧本。一九五六年县文化馆还组织了“干板秧歌”剧团,进行了艺术培训和演出,新编了《解放妇女》等唱段和节目进行售票演出,从而使“干板秧歌”走上一条光辉灿烂的金光大道。

“干板秧歌”的戏剧特点很别致:第一,“干板秧歌”行当齐全;生、旦、净、丑、末都有。从苒口上又分黑、白胡子,栗胡子叫“须生”,白胡子叫“花脸”。丑角又分大丑和小丑。第二,“干板秧歌”虽然没有弦乐,但却有板眼,分:紧板、馒板、大箭板、哭板、绵绵板六种板式。唱腔以各行当要求:起高落低中间平,其行腔高低跳动很大,并分:三字腔、七字腔、十字等腔调。在传统剧目中,各剧均有调,如:《钉缸调》《女写状调》等。演出时男有男调,女有女调,各行当均有调。但其行腔有韵、音色独特,以干唱为主,用身段、表情和演技釆塑造人物,其情趣变幻羹测,别有一番风味。第三,“干板秧歌”至今仍有六、七十个传统剧目,如:《走雪山》《扫雪》《三疑计》《九件衣》《武松杀嫂》《老少换妻》《莲花庖》等,都在群众中印象很深。

“干板秧歌”在历史上也曾出现了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名艺人,如:须生卢贵焕,男生李永礼,背衣张増光,大丑张忠义,小丑“土地保”花脸温广柱,武生焦起光等。“于板秧歌”由于其“干板”的限制,因而其腔调在晋中祁太秧歌、中路梆子等剧种的影响下,汝有能广为流传。但“干板秧歌”做为一种地方小戏,而且其艺术风格和形式均受当地人民的爱戴,特别从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干板秧歌”以旨已的艺术风格,在四化征途上,曾以新的姿态在精神文明的建设中闪射着照人的光彩。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区民间艺术的宝贵传统,介休县文化局、文化馆曾不断组织“千板秧歌”的民间艺术调演,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使“干板秧歌”的蓓蕾绽满枝。(尚华,《晋中地区民间艺术概述》,第30页)

 

上一篇: 民间戏曲:祁太秧歌

下一篇:民间戏曲:壶关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