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关中春节社火时专为传递信息、负责为社火舞队鸣锣开道任务的一种形式,类似《陕北秧歌》中的“报马”一样。春节社火舞队出游前,先由两个小伙子扮做“中军”形象,骑着高头大马(或骡子),另由两个人穿军卒号衣扮成“马童”,在前牵马行进。社火舞队在去各个村镇演出前,两个“报马”手执红帖,向即将前去进行社火表演的村镇,发送信息。红帖上写明社火舞队前来表演的日期和时间,表示社火舞队即将到来。村镇神会负责人接到“报马”送来的红帖,立即组织安排接待工作,如本村也有社火舞队就要提前将自己的锣鼓和社火节目排列在村口的大路两侧,敲起锣鼓热情迎接。两个“报马”将红帖送到后,立刻再调转马头返回到自己社火舞队前,向社火舞队首领汇报红帖已送到,邻村正在列队等候。然后两个“报马”又马不停蹄地跑向即将进行表演的村镇,既可以为社火舞队开道,又可以向围观群众进行宣传。虽说“报马”不是一种表演节目,但也是民间闹社火、闹秧歌时不可缺少的角色。有的骑马称《跑马》,有的骑牛又称《跑牛》。大荔县在表演《花苫鼓》(当地又称《花社火》)时,常有两个骑马人物在社火舞队前担任“报马”任务。陕北绥德苏家崖闹秧歌时,常有一位骑驴者扮做“报马”,担任着各村联络任务。如子洲县春节进行秧歌“排门”表演(又称“沿门秧歌”,即秧歌队挨门依户进行拜年问好)时,虽说已有没骑真驴的“报马”角色,但在秧歌队中仍有四位身着传统戏曲里的中式服装,手执马鞭的“马牌子”人物。随着秧歌舞队进院后,四个“马牌子”先在院中从大门口做“二龙出水”队形跑转两圈后,秧歌队才正式开始表演。据说“马牌子”在院中跑转,可以消灾免难祈求平安,具有古老的乡人驱傩的一些遗风世俗。至今,在关中各地民间闹社火时,也常有骑着马(或牛)的“报马”人物。陕北各地春节闹秧歌时,有一些边远村镇老秧歌舞队进行“排门拜年”。表演时,也常有“马牌子”人物开路报信,成为秧歌舞队中不可缺少的具有民俗特征的一种活动。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