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富县张村驿镇一带的社火节目。表演时,由一人头戴羊头帽子,反穿羊皮袄扮成一只山羊(过去多扮成梅花鹿,俗称野鹿)。另由两人同披一张虎皮,一人掫虎头,一人舞虎尾,扮作老虎。另有四名青年身着传统戏曲武生服装,扮成打虎勇士,即民间山乡的猎户形象。
《虎扑羊》由三段情节构成,分为“场地打虎”、“高台驯虎”、“老虎扑羊”,故而又称《老虎舞》。
“场地打虎”以表现四位猎户手执木棒、铁叉等,进山行猎捕捉老虎的过程。表演时老虎先上场不停地跳、蹿、扑、抓,以表现饿虎下山觅食张牙舞爪的凶恶形象。四位猎户上场发现老虎后,便用木棒、铁叉勇敢地去围捕老虎。表演中运用一些“筋斗”翻跳穿插,以表现与虎勇敢拼搏的精神。老虎则以跳、滚、扑、转,表现在武士围捕中的反抗和争斗。最后武士终于捕捉住老虎,为民除害。
“高台驯虎”表现武士驯虎的过程。表演时在场中央先摆上一张八仙桌,一武士率领一只老虎在锣鼓伴奏声中上场。武士可翻各种筋斗和民间伏虎拳动作,以表现引虎嬉斗的英武气概。老虎通过跳、扑、纵、蹿、滚、翻与武士嬉戏挑逗玩耍。武士跳上方桌造型亮相后,再翻个筋斗从桌上跳下,老虎随之蹿上八仙桌,开始在桌上做各种虎式技巧和造型表演,可做爬、卧、站等姿态造型亮相,也可做“跨四斗”、“跳四方”动作。最后,武士钻至方桌下,老虎站在桌上四处张望,环视寻觅武士,武士从桌下钻出急忙用手猛拍虎的臀部,老虎发怒迅速来个“大摆头”,舞虎尾者将舞虎头者架起,在方桌上原地向左自转一圈,然后跳落桌下,武士翻身骑在虎背上做打虎状,以表现驯服了老虎。
《虎扑羊》表现一只山羊(野鹿)在山上觅食的过程中,被一只老虎发现,老虎急速扑向山羊,被猎户将山羊救护的故事。表演前,先用桌凳在场中搭制一座假山,用幕布遮盖,再在山的四周置几棵小树,加以装饰。锣鼓声中,小山羊(野鹿)欢跳地蹦上场,时而跳涧做饮水状,时而在山坡上做寻觅食草状,欢快轻盈的动作表现小山羊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可爱憨态。此刻一只猛虎从山林中蹿出来(也可从假山处爬出来)做“甩头”、“咬尾”、“舔爪”、“抖尾”等动作,老虎猛然发现山坡上有只小山羊,从山坡上扑去,山羊被老虎吓得急忙逃窜,羊逃虎追,羊躲虎扑。此刻,有四名手持棍棒、铁叉的猎户武士跳上场与猛虎展开激烈紧张地搏斗,武士们边舞棍棒、铁叉,边高喊着“打、打”的口号,此刻四周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呼喊,为四武士打虎助威,使舞蹈出现了紧张、热烈的气氛,并把舞蹈推向高潮。最终四武士将老虎打跑。改革开放后,当地群众每年春节闹秧歌、闹社火时,《虎扑羊》成为激励和鼓舞人们斗志的一种民间舞蹈。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