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横山县大理河一带,系当地春节闹秧歌、闹社火表演的一种小场节目。表演时,一人画猴相,扮孙悟空模样,一手执金箍棒,一手握羽扇。另一人头戴羊头帽、反穿羊皮袄,扮成山羊。在锣鼓的伴奏下,以表现两种不同性格的动物之间的嬉戏挑逗。舞猴者动作灵敏、性格调皮,善于戏谑挑逗,常用的动作有“猴子爬树”、“猴子跳蹦”、“猴抓耳”、“猴腮”、“猴吃桃”、“猴戏羊”、“猴骑羊”等;舞山羊者温顺老成,常用的动作有“山羊跳架”、“羊过河”、“羊顶猴”、“羊吃草”、“羊摆尾”、“山羊打架”等。力求两舞者配合默契、相互协调、彼此关照、交流感情,通过蹦、跳、扑、转、舞等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现猴、羊两种动物的不同形象与嬉戏挑逗玩耍的过程。表演中,猴子始终挑逗戏谑山羊,山羊不甘猴子的挑逗,用双角抵顶猴子,并将猴子顶翻在地。猴子心不甘,终于从后面蹦骑在山羊背上,山羊驮着猴子又跳、又跑、又转,企图将猴子从羊背上甩下来。聪明的猴子双手紧握着羊头上的两个羊角不放,还得意洋洋的表现自己的胜利喜悦。山羊趁着猴子得意忘形时,突然来个大转身,猛得将猴子甩在地上,并用两只羊角将猴子顶得连滚带爬地逃遁而去。
《陕北秧歌》中至今保存着这类拟兽式的喜剧舞蹈小品并不多见。据《汉书·盖宽饶传》中所记的长信少府卿在宴会上舞的《沐猴与狗斗》,又称《沐猴舞》,和当今横山流传的《猴骑羊》有无承传关系,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研究。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