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西安市户县大王镇卓日村、梧村以及渭丰乡的留南村、贞安村一带的民间舞蹈。
表演时常由四人击梆,四人舞夹板。梆子与咸阳《梆绞舞》的梆子基本相似,但梆把长约三尺,击梆时,舞者将梆把夹在双腿间如同幼儿玩骑竹马的样子。夹板与咸阳的绞子基本形似,只是在两条木板下端装上木柄,便于双手握着夹板相互拍击。夹板上端常装饰一些猴娃形象,或插上几朵花加以美化。表演时,舞者均按传统戏曲中的军卒打扮,画丑角脸谱。特别是击梆者动作活泼诙谐,在合着锣鼓的节拍击梆时,可以做“弓步敲梆”、“跳步敲梆”、“转跳对敲”,两人也可做“相击梆槌”等动作。舞夹板者以原地“十字步对拍”为主,也可做“单步前进拍板”、“对转拍板”、“跺步拍板”、“跳拍”、“转身拍”、“弓步拍”等。
动作激越,欢快奔放,清脆的梆板声响渗入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发出悦耳的声响,使锣鼓声韵产生一种独特别致的韵味。
《夹板舞》除了每年“闹社火”作为开道的仪仗舞队节目外,也是当地“接城隍”过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据卓日村老艺人张焕文(1926- )介绍,相传《夹板舞》是随该村闫姓大户于元代从山西移民至此带来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夹板舞》是户县原有的形式。特别是所用的夹板道具,颇似唐代乐舞中的拍板,从而感到《夹板舞》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