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的“臼棒舞”又叫“织臼棒舞”、“打臼棒舞”,是佤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之一。建国前,这种舞蹈在佤族民间广泛流传。由于是一种具有宗教迷信色彩的舞蹈,现在已很少有人跳了,甚至难得听说了。
关于“臼棒舞”的由来,民间传说大意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人们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迁徙不定的原始生活。后来,有一个名叫达惹刚的人,智慧非凡,力气超群,他最先发明了居房,并教会了其他众人。达惹刚死后,人们为了缅怀他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特别编了“臼棒舞”。这样“臼棒舞”产生并延续下来了。之后,随着人们的渐进发展,“臼棒舞”随之有了一些变化。每遇对集体、民族有所贡献的,在村寨里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头人和老人死去了,人们都要跳一次“臼棒舞”,以祭拜和娱乐死者的“灵魂”,求望“灵魂”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庭平安,而不要降临任何灾祸。
佤族的“臼棒舞”,舞时和我国沿海一带黎族的“打竹舞”形式基本相同,只是用的不是竹杆而是臼棒。即在地面上平行摆放两棵较直些的长竹竿,长竹杆上横架数根(或四根、六根、八根……)细点的臼棒,数人(或四人、六人、八人……)分别蹲在长竹竿的两边,手持臼棒击打长竹杆,舞者在臼棒分合的空隙间跳跃、转身,按击打出的声响,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并不时发出“哎哈、哎哈……”声,整个舞蹈节奏明快,但充满了悲哀沉闷的气氛。
佤族的“臼棒舞”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打竹舞”,主要是宗教迷信色彩很浓。当然也有团结互助作用的一面。今后,有待于进一步发掘整理,以助于研究佤族的社会史、文化史和宗教史。
(临沧市文化局编,云南佤族民间舞蹈,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第2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