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象征江山统一,天下太平,有“天下第一鼓”、“中华鼓王”之盛誉。太平鼓历史悠久,鼓文化源远流长。每逢年节,兰州人民用太平鼓祈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世世代代延绵不断。
传说很久以前,兰州的太平鼓,也是流行于幽州一带的圆形单面鼓。明朝初年,徐达,冯胜奉命西征元军残部,相继克庆阳,收临洮,又一举攻下了兰州。但据守在永登的元军残部仍负隅顽抗,一时难以攻下。不久适逢元宵节,徐达便命令部队制作了一批又长又粗的鼓,把武器藏在里面,然后扮作社火队,以大旗为号,混进城内,只听城外一声炮响,社火队顿时变成了战斗队,徐达采取这个办法,里应外合,很快攻下了永登城池。为了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人们就把这种又粗又长的鼓命名为“太平鼓”,并逐渐演变成为兰州独特的社火形式之一。数百年来,每逢元宵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看到太平鼓队威武的雄姿,听到太平鼓那深沉的鼓声。
兰州太平鼓呈圆筒形,鼓帮用木料制作,蒙的皮是双面,个头很大,鼓身长约70厘米,直径约45厘米。黑色或红色的鼓身上画有狮子滚绣球或二龙戏珠图案,鼓面蒙牛皮,打起来深沉激越,鼓面上描绘着玄妙的八卦太极图。鼓手左手执鞭,右手执槌,在当地称为“双鞭”,表演时鞭槌飞舞,动作刚劲潇洒。太平鼓的击鼓动作融进了民间武术成分,幅度大,力量强,忽而擎鼓至头,忽而抡鼓落地,骑鼓腾跃,前打后击,表演起来十分不易。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锣跋击节,鼓身飞舞,三者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更不简单的是,在震天动地的鼓声中,上百名鼓手忙而不乱,队形不断变化,排出种种阵法,如“字长蛇阵”、“六合阵”、“八卦阵”等,令人目不暇接。
兰州太平鼓全由青壮年男子表演,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三四十人,是群舞而不是独舞。表演者一律头戴英雄帽,身穿皂隶服,腰系灰丝带,脚蹬麻窝鞋,宛如京剧舞台上的武松,煞是气派。表演时,表演者按规定排列成定的队形,由领队用上面扎有红绿绣球的竹竿指挥,并以锣、钹击节。领队手持竹竿有节奏地上下左右摆动,表演者根据领队发出的旗号,右手紧握用麻绳制作的鼓鞭,左手不停地将鼓身举架到不同方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边击鼓一边舞蹈。那震撼山岳的鼓声,龙腾虎跃的表演,常常使观赏者振奋不已。
兰州太平鼓鼓声惊天动地,擂鼓人身姿欢快矫健,有种排山倒海的气势,被赞为:霹雳惊雷响万里,脚下腾起五洲云。近年来,兰州太平鼓应邀参加亚运会、迎接香港回归、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等大型庆典活动,得到了“天下第一鼓”的赞誉。
(吉尔印象编著,璀璨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档案(上册),金城出版社,2009.01,第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