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川蹩鼓与安塞腰鼓、宜川胸鼓并称为“延安三鼓”。清代洛川县令曾描述迎接春神的“打春牛”习俗,诗曰:“牙旗前导鼓吹声,遥迓东皇到洛城。紫燕两街矜彩胜,青牛一路肃郊近。”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洛川蹩鼓原始功能日渐淡化,而其大众性、娱乐性、参与性更加明显,最终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
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鼓。从《易经》上记载的“鼓之舞之”,可知在2000多年前,鼓和舞关系之密切,“鼓舞”二字成了鼓舞人心的日常用语。洛川县是中国民间艺术(舞鼓)之乡,其最具代表性的鼓舞为蹩鼓。“蹩”为方言语音,意为蹦跳。据新编县志载:“舞时前一跳,后一跳,左一跳,右一跳,一时成列,一时成队,变换多端”。洛川鼓艺的产生是古代战争的结果,而它的社会存在基础则应归究于古代先民对祖宗和神灵的崇拜与祭祀,并与地方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洛川蹩鼓属军事体育范围,蹩是其主要的表演特色。鼓大如洗衣盆,鼓槌细而长,敲击起来声音洪亮。演员一律束胸,穿纯白纯黄底色衣服,背插四面小旗,穿着三角形战裙,全身衣物均用商周青铜器图案装饰。有的鼓手腰间还束一宽板皮带,上悬数颗拳头大的铜铃,显得威武强悍,被誉为延安独特的青铜器文化艺术。蹩鼓绑在鼓手腰间,位置高低能抵住丹田部位。由于鼓大、槌长,表演动作幅度大,要求鼓手有较好的弹跳能力。蹩鼓场地表演主要是布方阵,布各种古代作战阵形。
洛川蹩鼓表演时,武士打扮的鼓手,头扎红色英雄巾,背插四面靠旗,腰系战裙,腿束裹腿,腰前横挎一面直径二尺许的大鼓,双手握红白色鼓槌边击鼓边蹦跳,另有十余人执大镶、小锣,与鼓手相和相应,金鼓交鸣,震天动地。蹩鼓多为广场群体表演,人数可达百余名,声势浩大,步法独特,阵容森严,变幻交错,扑朔迷离,时而聚合,时而分散,威风凛凛。其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搓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单跳”稳健潇洒,起落大度,灵活优美;“搓步”刚健;“拧摆”柔逸。鼓点节奏强烈,舞姿粗犷矫健,如虎啸龙蟠,很有秦汉遗风,其浩瀚威猛之势,可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来形容,表现了洛川人民昂扬奋进的英雄气概。
(吉尔印象编著,璀璨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档案(上册),金城出版社,2009.01,第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