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雀舞流传于红河州元阳县新街区的麻栗寨全福庄等哈尼族村寨,男性舞蹈,主要是在丧事送葬时跳,意为为死者开路,送死者的灵魂回祖先所在的地方去。关于“木雀舞”的起源,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从前有一姓卢的人家,儿子全身长满了癞疮,久治不愈,父母就把他丢在一个山洞里。后来飞来了一只小雀,天天舔他身上的疮,将他治好了。病好后他回到家中,可是父母都已经死了,村里的人也不认他,他只好到村外杀牛祭奠父母,并用木板制成小雀拿着跳,边跳边念“我是你们的儿子,是小雀救了我”。从此木雀舞就传了下来,并且历来只有姓卢的人家才跳,也从此有了老人去世时杀牛祭奠跳木雀舞送葬的习俗。
《木雀舞》动作简单,围圆圈而舞,人数不限,穿哈尼族日常服饰。领头者一人,左于执一特制的小雀,右手拿扇子;其他人左手拿竹制“响板”,右手拿扇子或手巾。“小雀”是用木块雕成鸟形,用薄木刻两片翅膀插于木雀背上,再用竹篾穿过翅膀上的小孔。表演时手握竹篾两端,雀头向前,手捏紧时,翅膀张开;手放松时,翅膀即合拢。响板是用一节30厘米长的粗竹筒对剖成两半,在上面打四排小孔(每排4个),每排用细棕绳穿四节细竹棍,竹板背面横系一条粗棕带。表演时,五指抓握响板背面的带子,击响板时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动作是左脚往左斜前方上一步,右脚随之靠拢,每拍屈伸一次。反复做此动作后自转一圈,手在胸前由左而右或由右而左地平划。最后俯身碎步小跑,到位后半蹲俯身吸腿,抖响板,以扇于头右侧遮面。依此反复,至领舞者发出“哟――哟!”的喊声,舞蹈即告结束。
舞者穿哈尼族日常生活服装。
20世纪80年代,《木雀舞》就被一些专业舞蹈团体搬上了表演舞台。现在,哈尼人娱乐时也跳《木雀舞》,游客们用餐的一些场所也表演改编过的《木雀舞》。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册,学林出版社,2014.01,第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