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鼓舞流传于邱北县,是彝族民间的一种祭祀性舞蹈。彝语叫“禳木比”,又称“跳鼓”。
《羊皮鼓舞》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以前曾在很多彝族村寨流行,但现在仅有八道哨区黎家乡姑租村的施云昌、施进才、王学文三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会跳,其它地区已经失传。“羊皮鼓舞”现在在八道哨区黎家乡的彝族寨子举办的丧葬活动中还继续流传。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孪生兄弟,老大心毒手狠,老二诚实善良。因父母死得早,家产全被老大霸占,老二只得靠帮工度日。有一天,老二上山干活时感到又累又饿,就去摘黄泡果吃,吃饱了就在黄泡刺棚脚睡着了。有一群猴子见了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了,便将他抬到半山崖的猴子洞里,围着他狂欢狂舞,口中不时发出“哦!哦!”的吼声,老二被惊醒,便悄悄睁开眼睛偷偷看猴子跳舞,看到开心处,竟控制不住大笑起来,他的笑声把猴子全吓跑了,他在猴子洞中得到一大包猴子偷来的金银首饰,无意中竟发了大财,于是购置土地房屋,讨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大得知老二突然富裕起来,起了疑心,就去询问老二,老二便将实情全部告诉了他。老大喜出望外,就照着弟弟的办法去做,结果让猴子从山崖上掀下来摔死了。老二非常伤心,买了棺材厚葬哥哥,并用他学到的猴子舞来围着棺材跳,其他人也跟着他学跳。后来凡是死了人,他们就用这个舞蹈来悼念死者并为他送葬,而且配上了羊皮鼓,铜锣和牛角。既喧染了哀悼气氛,又加强了节奏,很受人们的喜爱,因而此舞一直被流传下来。
《羊皮鼓舞》只在办丧事时围棺而跳,其他时间和场合一概不跳。送葬时,舞蹈的队伍走在棺前引路而舞。由一人吹牛角在前引路(此人只吹响牛角不跳舞),第二人敲羊皮鼓,第三人打大锣,其余人员徒手跟于后,均要随着锣鼓点的节奏,按其套路顺序围棺而舞。表演者全是男性,一般六至八人,也可多到十几人,还可配合狮子舞一起表演羊皮鼓舞,舞蹈独具特色,既潇洒自如,又刚劲有力。意在驱恶除邪,为死者灵魂开道。《羊皮鼓舞》没有音乐,也不用其他乐器伴奏,跳时只用自制的牛角号,羊皮鼓和大锣加强节奏,边敲边舞。
舞者黑布包头,穿对襟男上衣,下着黑蓝长裤、布鞋。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册,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