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舞蹈 >> 正文

民间舞蹈:扁鼓舞

发布日期:2019-10-31         点击:

扁鼓舞流传于昆明官渡区的阿拉、普照、石坝、海子、高坡等乡。是彝族支系撒梅人传统祭祀性舞蹈。此舞蹈民间现已不跳,但被专业歌舞团队创作在大型文艺活动中表演。《扁鼓舞》,撒梅语为“啥么替儿”,是击鼓欢跳之意。它表现的内容为驱鬼敬神,禳灾祛邪,求风调雨顺,清吉平安,带有原始宗教色彩。

跳《扁鼓舞》一般是撒梅人家中遇到不吉利的事或家中有人生病时跳,舞者为巫师,故又称“巫师跳神”。舞蹈无音乐伴奏,舞蹈人数一般以巫师一人为主,有时也有两人相对而跳。敲鼓的位置在身体胸前,头上、腹下或背后,舞蹈带有花灯舞蹈动律,如“崴步击鼓”等。鼓点较为单一,一拍击一下,双人跳时两人面对交叉而跳舞或互击对方鼓面。舞蹈时巫师口中念念有词,全神贯注,舞蹈充满一种神秘的色彩。

扁鼓的形状呈扁圆形,鼓边宽约5厘米,鼓面直径长约40厘米。鼓圈用竹或铁丝做成,中间用优质羊皮绷平,鼓的周边装饰绒球及铜铃,鼓柄下端系有各色绒线,柄头呈星云纹饰。鼓棒用竹片做成,宽约一厘米长约35厘米,扁鼓音色较低沉、淳厚。

舞蹈时头戴鸡冠帽,用黑色绒布做成,帽边绣两条金线,其中缀桂花图案,头顶扎着两朵红绣球,撒梅语称此帽为“沙尼麻吐”。

结婚以后的女性,上身着白布或青布衬衣,外罩一件黑绒或黑棉布“挂衣”,衣前底襟短至腹脐,后底襟长至臀下,“挂衣”低领大面襟,左襟布扭扣下沿,镶一条波浪形花纹,上绣花边纹饰。腰部系一条宽八厘米有衬绒的“彩腰带”,图案中部为花卉、鸟兽,腰带上面系一条短围腰。下着裤脚宽大的长裤,脚穿绣花带钩的“绑尖鞋”。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册,学林出版社,2014.01,第249页)

上一篇: 民间舞蹈:羊皮鼓舞

下一篇:民间舞蹈:鲤鱼灯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