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灯是吉祥物,是年年有余(鱼)的象征。鲤鱼灯舞蹈盛行于琼海市潭门、塔洋、嘉积三镇,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一定表演技巧,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主要有锣、鼓、镲伴奏,击打音乐对舞蹈动作起到有力的烘托。鲤鱼灯的舞者以所持灯具排序列队,舞鱼珠的“耍珠郎”站在前头,鱼群是以鲤鱼灯从大到小排列。先是两条蛟龙,然后是六条鲤鱼。耍鱼者左手叉腰,右手持鱼。在“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咚咚咚锵……”的锣鼓声中,耍珠郎舞操鱼珠,不停地旋转鱼珠戏逗群鱼游动,蛟龙和鲤鱼成群结队追逐鱼珠翩翩起舞。
鲤鱼灯舞蹈表演者由13至15人组成队伍,手持艺人自行制作的鱼珠、蛟龙、鲤鱼灯。表演舞步,以蹉步小跑式碎步为主。舞蹈时,全队均匀地绕场行进,同时用手腕轻摇鱼灯,仿佛鱼在高、低、左、右翻花游动,或平游、或沉浮、或嬉水、或戏珠,通过鲤鱼的平、侧、蹁、戏、沉、浮、穿花等拟人化的舞姿,展现春光明媚、碧波荡漾、鱼群欢跃于大海之中的情景。
“游鲤鱼灯”的舞蹈传统表演套路以“群鲤嬉春”、“搏风击浪”、“戏海翻潭”、“群鱼戏珠”、“神鱼赐福”等五节段组成。其舞蹈语言丰富,通过“双鲤对舞”、“比目齐游”、“蛟龙戏珠”、“群鲤嬉春”、“鲤鱼穿花”等舞美画面,表现喜气洋洋的场面,把鲤鱼灯舞推向高潮。夜晚观看,彩灯忽明忽暗,飘忽闪烁,真像是一群活泼的鱼儿在水中漫游,栩栩如生。在众鱼穿梭畅游嬉戏的同时,钓鱼翁戴着破旧的竹笠或草帽在鱼群一旁悠闲地垂钓,不时流露出钓到鱼儿放在鱼篓里的滑稽动作和愉悦表情,以博得观众一乐。
(沈志成主编,海南文化遗存(下卷),南海出版公司,2014.07,第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