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舞蹈 >> 正文

民间舞蹈:花鼓舞

发布日期:2019-10-31         点击:

花鼓舞又称“打花鼓”,流传于弥渡县的太花、苴力、密祉、牛街、兴隆等乡村。每年春节至元宵大放花灯时,花灯演出队中都有“打花鼓”这个节目。

弥渡各地的《花鼓舞》不尽相同:太花跳的是《断桥花鼓》;苴力跳的是《上架花鼓》;密祉跳的是《十字花鼓》;牛街、兴隆跳的的《姊妹花鼓》,还有《夫妻花鼓》。

《花鼓舞》男舞者称为“花鼓佬头”;女舞者称为“大脚婆”,(因从前女角以男性扮演,一双大脚无法掩饰,故得其名。)一般是男性挎鼓(用竹篾编制,棉纸裱糊,如腰鼓状)。左手持勾锣,右手持棒。女舞者左手持巾,右手持扇(亦有挎腰鼓者)。《花鼓舞》一是在“过街”时游演;一是“团场”时,在场地表演。太花的《断桥花鼓》为一男打鼓佬,二女大脚婆,动作有“小崴跳步”、“小崴梭步”、“拜花鼓”等。苴力的《上架花鼓》,打鼓佬一人,大脚婆三人,其中大脚婆一人挎鼓。动作有“端腿跳”、“崴转步”等。大脚婆要取下腰鼓与打鼓佬共舞。密祉的《十字花鼓》,打鼓佬一人,大脚婆四人,另有一“白鼻子”。“白鼻子”穿长衫,戴高毡帽,挥舞蚊帚做小丑动作。传说“白鼻子”是唐太宗李世明,因为他喜欢观灯,常常混在灯队中去“与民同乐”,臣属们见了觉得这样做有失皇帝的体面,劝他化起妆来,以免被别人认出,唐太宗听从了,从此这个角色就被保存了下来,以示对他的纪念。牛街、兴隆的《姊妹花鼓》是一打鼓佬,二大脚婆,一白鼻子。动作有“跳十字花”、“退崴步”、“弓箭崴步”等。《花鼓舞》在白大和龙、狮、花船,大、小唱灯等舞队游行演岀时,《花鼓舞》为群舞:两个“花鼓佬”被无数个“大脚婆”围在圆圈內,边舞边唱,唱词多为时令小唱和折子戏里的唱段。“白鼻子”挥舞蚊帚,做跑跳步绕圆圈舞瑫。在晚上的“团场”表演时,《花鼓舞》则为有情节、有人物的小戏或歌舞剧,舞蹈多是双人舞或三四人的舞蹈。清乾隆时的戏曲选本《缀白裘》里选有五出《打花鼓》,讲的是夫妻二人流浪卖艺,途中遭到纨衿子弟的欺侮,是一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民间小戏。这与弥渡流传的《夫妻花鼓》很相似,一生一旦,外加一个小丑,有歌有舞,有说有唱,语言粗俗,引人发笑,讲的也是夫妻出门卖艺的遭遇。《花鼓舞》选用的曲调,有:[九谱]、「流水]、[叠断桥]、[绣香袋]、[上架花鼓]、[十字花鼓]、[姊妹花鼓]等。弥渡流传的[石榴花]、[倒板浆]、[打枣杆]、[四景天]、[傍妆台]等,都是明清时流传于江南的民间小曲。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云南卷上册,学林出版社,2014.01,第100页)

上一篇: 民间舞蹈:小七姑娘

下一篇:民间舞蹈:迎头舞、送头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