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舞即吹着芦笙跳的舞,是逢年过节、宗教祭祀活动中佤族自娱性的集体圆圈舞。吹笙领舞者从主办人家竹楼的火塘边开始跳,一长者端着木制托盘(上置芭蕉、甘蔗、糯米粑粑、水酒等食物)与吹笙领舞者同舞,舞完三圈并一齐走下竹楼到场院里,将食物置于桌上,之后男女老幼围火而舞。有时在办喜事的人家跳舞,也有用蜡烛代替火堆的。芦笙舞还有“过年舞”、“圆圈舞”之称,在沧源部分地区还称“蜡烛舞”,意为点着蜡烛跳的舞。
芦笙舞跳法千变万化,但都以火为中心。其跳法又以模拟鸟兽动作的舞蹈最为生动有趣,动律在于眼随身到,身随步摆,步随音动。节奏感强,步法变化较多,身、手、头、眼均随势为之,勾脚、踢腿、跺、蹦、跳、跨都十分灵活。除捧笙伴奏者外,舞者手上动作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舞而异。扣手、拉手、甩手、抱手,也有背手而舞的,随意性较大。
一般情况下,男舞者动作幅度大,显得粗犷豪放;女舞者动作幅度较小,显得悠闲自如。基本动律为左走右跺,抬腿踮脚,起步屈膝,有张有弛。走步左轻右重,一步一弹动,每个动作都有身、形、步的和谐潇洒之妙。其神态犹数模拟鸟兽觅食、惊跳、寻伴的眼神最为逼真,具有警觉灵敏之感。每个组合对称性较强,一般都是左做一次右做一次,前做一次后做一次,舞者也往往男女成对。唱与舞的配合也十分和谐,即兴创作的唱词配以节奏分明的笙声,使热闹非凡的舞场闹而不乱。时有助兴的“习嘿哈!习嘿哈!”等吼声与和声,激发舞者的情绪,使之越跳越有劲、越跳越热烈。
芦笙舞服饰没有统一的规定,着佤族一般生活装或节日盛装均可。道具为葫芦笙。
(周巍峙主编;赵富荣本册主编,中国节日志·拉木鼓,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07,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