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唐山、承德、秦皇岛三市为核心的冀东文化圈内,流行着一种欢快热烈的民间舞蹈——冀东地秧歌。它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四大舞种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汉族四大秧歌之一。冀东地秧歌主要盛行于河北省东部的昌黎县、卢龙县、乐亭县、滦县、抚宁县、丰润县等的滦河中下游地区,因其传播力度大,流传区域广泛,人们以冀东统称。又因地秧歌不踩跷,在平地上扭,为区别于高跷秧歌,所以称为地秧歌。
冀东地秧歌历史悠久,其始于元代,清末兴旺起来。从技术性的跑场秧歌发展到情节性的出子秧歌,中间历经王作云、宋阴村、周国保三代民间艺人。冀东地秧歌有四个行当。丑是地秧歌中的核心角色。幽默风趣,属于喜剧型人物。地秧歌离不开“逗”,但没有丑就没有逗。“闹秧歌,丑来逗,看起来,没个够。”丑在秧歌中技艺最高,表演最重。其特点是:体态轻,步伐活,花样多;妞(少女)其特点是:稳中怯,柔中俏。动作主要是屈膝、摇胯、甩双臂、舞扇;老㧟(泼辣的中年妇女),分文㧟和武㧟。文㧟持烟袋和团扇,武㧟持棒槌。其特点是:抖肩摆胯,当丑逗妞时,㧟从中把他们分开,同时又“穿针引线”(即在妞和公子之间的挑逗),此外也棒打鸳鸯。公子,类似戏曲中的书生。其特点是:八字步,倒背手,动作挺拔,举止潇洒同时又带些酸气。地秧歌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
冀东地秧歌的活动形式主要有走街串巷式的“串街秧歌”和场地固定的“打场儿秧歌”两种。地秧歌主要由肩、胯、膝、手腕四个身体部位的特殊形态构成独特的“味道”。其特点是灵活自由,动作的衔接不需要被规定,靠瞬间机智的一耸、一吸、一顿、一闪等来起到舞蹈中启、承、转、合的作用。整体上的韵律姿态都是以情为宗。扭起秧歌来犹如用整个身体在说话,在“节奏差”和“动律差”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节奏差”是指动作进行中,全身各部在同一节拍的时间内,各自动的速度和力度的差异。地秧歌要求舞者浑身都是“点”,既要浑身动,动得活,而且还不能在一个“点”上。整个身体动起来好象是乐器的“大合奏”,而不是“大齐奏”。“动律差”是指地秧歌在进行中,在一个整体运动中身体各部位动的方向、动的频率、动的力度各不一致,是一种相互牵制的配合,一种不协调的协调。这种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冀东地秧歌,早已成为冀东人精神风貌的载体,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