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咸阳的牛拉鼓被称为西北四大名鼓之首,有“秦之魂”“关中一绝”等美誉,是咸阳老西街的一种地方传统鼓舞。咸阳牛拉鼓历史悠久,据传起源于秦代,在承继人郑明寿一代,首创击鼓舞蹈于牛拉大车上,牛拉鼓的名字由此得来,到郑志文一代设计出牛拉鼓的“六招八十八式”,部分动作已记录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中。
牛拉鼓的鼓舞动作“六招八十八式”,六招即“舞、跑、跳、鼓、梆、槌”六大套路,舞,舞蹈动作为主;跑,以图阵跑式;跳,为鼓上、鼓下(代地翻);鼓,多变的击鼓法;棒,单独的一种表演形式;槌,以抛扔为主(如单抛槌、双抛、高抛等)。八十八式即八十八套风格各异的动作,如:霸王背鞭、童子拜佛、大鹏展翅、空中霹雳、单劈、大车轮等。牛拉鼓队的表演有舞台、广场和游行多种形式的表演。行进表演时,百余副铙钹排成数十排,大锣小锣列在两侧,中间六面小鼓,四个螺号成一横排,最后两面大鼓,鼓手面向锣、铙、小鼓队员们,边击边舞。原地表演时,两面大鼓列在场后,小鼓、螺号、大锣依次排在大鼓前,百余副铙钹站成八字队形,小锣分别站在铙钹队前。此时,梆绞舞队可站中间,随牛拉鼓节奏,边敲边舞,以增强气氛。表演一般有数百人参加,用牛拉大鼓走在队伍前面,后面紧跟中型大鼓和小鼓,分三层排列。接着是百余名锣、钗手,表演时有固定队形。整个百余人的锣鼓队员,全由鼓手指挥,牛拉鼓敲的锣鼓谱,以广为流传的曲牌“什样锦”为主。
在舞蹈道具方面,一般用两面大鼓、六面小鼓、六面小锣、四面大锣、四个螺号(或马号)、铙钹少则四五十副,多则二三百副。所用之大鼓高约120厘米,直径约160厘米。牛拉鼓表演时,鼓手身着白色中式对襟布衫,外套一件滚有白边的黑背心、黑裤、黑鞋,系深蓝色腰带,头包白毛巾,从左肩斜挎一条红绸带。双手各持长约50厘米的鼓槌,边敲边舞。
牛拉鼓舞蹈动作层次丰富,类型繁多,不同节奏的舞蹈风格各异。例如舞者在做“单劈槌”“单劈单花”等动作时要求干净利落,刚劲有力;做“单抛槌”“双抛槌”时,要求练达稳健。在运用腰、臂、手、腕、头等肢体时要求英俊潇洒;在翻绕大铙时,又要求粗旷奔放。整个一套舞蹈动作下来,热烈欢快,和谐自然。秦都牛拉鼓代表着三秦父老对关中这块文化厚土的深深依恋,是关中生命群质朴、豪放的文化气质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