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筝主要流行于云霄、诏安、东山、龙岩、上杭等县。自明末清初至民国初,这一带曾出现过许多弹筝能手,仅云霄、诏安就有几十名。据李茂午《古筝教材》介绍,在清初顺治年间,“诏安东关有位古筝高手蒲水氙,精通传统筝曲百首,潜修四十载,精诀指法十种,筝术出众,传徒众多”,“有弟子林红光、高仔力龟板禹、沈祖舍等人”。据陈茂锦先生《闽筝初探》,“在诏安还有一个张姓家族,从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到本世纪50年代初,筝技代代相传,在当地颇有影响,誉称张家筝。张家筝约起于公元1890年以后,先后有张俞、张柱辰、张永固、张确、张学海等人”,当代又有李茂午、沈瑞人、吴作钦、许淑钦等。云霄县的著名筝手,以出生于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的汤国诚为代表,由他授技而逐代下传至汤敬贤、汤启超、汤启东、汤宝鼎、汤本立。此外,云霄还有陈友章、永定胡焕孚等著名筝手。
闽南筝是民间器乐“古乐合奏”(诏安称“古乐”,云霄称“合乐”,东山称“和乐”,龙岩地区称“汉乐串”)的主奏乐器。其曲目大致可归纳成三种类型:一是独有曲目,如《梁父吟》、《望贞台》、《叹孤鸾》、《春雨未晴》、《大和番》、《云冤词》、《无意凭栏》、《蜻蜓点水》、《万年词》、《绿杨行》、《高山》、《踏雪寻梅》、《十字锦》等。二是同名异调的筝曲,曲目虽与兄弟筝派相同,但已运用独特的闽南筝技法而有别于他派筝曲,如《蕉窗夜雨》、《铺地锦》、《蛟龙吐珠》、《步步娇》、《百家春》等。三是改名易调的曲子,如客家筝曲《出水莲》被闽南筝吸收后更名为《莲花浮记》,潮州筝曲《锦上花》被易名为《倒地梅》等。
陈茂锦先生的研究告诉我们,闽南筝曲调古朴优美,文雅清幽,感情真挚细腻,格调清新。节奏大多平稳、缓慢。右手运指简练,多用托、抹、句、撮技法;左手的上下滑音、大小颤音、点间,则要求充分运用和发挥,达到音韵悠扬,余音缭绕的境界。富于特色的技巧有:连句法、截音法、勾搭法、跑马法、点滑音等。
(王耀华著,福建传统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09月第1版,第25-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