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2006年,常德丝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是由江浙一带流人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时间约在清代初年。
这个曲种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的流传中又形成了以常德为中心的“常德丝弦”;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沙丝弦”;以浏阳为中心的“浏阳丝弦”以平江为中心的“平江丝弦”;以衡阳为中心的“衡阳丝弦”和以邵阳为中心的“邵阳丝弦”等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以“常德丝弦”最为繁盛。
包括常德丝弦在内的湖南丝弦的传统表演形式为多人分持扬琴、鼓板、京胡、二胡、三弦和琵琶等围坐一圈,轮递说唱,座次及乐器的位置均有一定之规,所谓“扬琴对鼓板,京胡对二胡,三弦对琵琶”,表演以唱为主,间有道白。
道白分表白、说白、对白和插白,多为散文体式,偶有韵白。节目则多为《西厢记》、《二度梅》、《秦香莲》等长篇传奇故事。
后来湖南丝弦走上高台,变为一至二人以简板等打节拍站唱,另有多人分持扬琴、鼓板、京胡、二胡、三弦和琵琶等专司伴奏,节目也趋于精短,代表性的有《秋江》、《追韩信》、《徐策跑城》、《四季相思》等。
湖南丝弦的唱腔音乐丰富多彩,根据所用的唱腔体式可分为“牌子丝弦”和“板子丝弦”两类。其中的“牌子丝弦”以演唱曲牌为主,曲调非常丰富,有源于南北曲的普天乐、清江引、一支花、小桃红等。
“板子丝弦”又分为“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风格,“老路”为常德一带流行的本地唱法,风格深沉浑厚,代表性的节目有《雪梅吊孝》和《清风亭》等。
“川路”相传在民国初期由四川艺人万斌成传来,风格热烈开朗,演唱俏皮风趣,代表性的节目有《拷红》等。
(闻婷编著,流派众多的曲艺杂技 彩图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8,第79-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