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湘西阳戏

发布日期:2019-11-04         点击:

湘西阳戏是湖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怀化地区,又常以县定名,如凤凰阳戏、吉首阳戏、大庸阳戏、怀化阳戏等。

湘西阳戏的起源,与傩堂戏、民间花灯关系密切。傩堂戏是湘西一带的巫教在酬神还愿时常演的一种戏曲形式,而阳戏亦多演出于酬神还愿时,二者常同台演出。早期阳戏,也和傩堂戏一样戴脸壳子演出而不开脸。阳戏传统小戏里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均具花灯演唱特点,老艺人中至今还流传着“阳戏头、灯戏尾”或“灯戏头、阳戏尾”的说法。阳戏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辰河戏的影响,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从低台(地摊)走上高台(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行当由“二小”、“三小”向多行当发展,有些行当即直接取自辰河戏。辰河戏的一些剧目、音乐,也被阳戏啄收使用。

从前,阳戏无职业班社,多为季节性的临时组班。这种临时组成的戏班,称“阳戏堂子”,今怀化地区境内就有70多个。50年代后,先后成立了凤凰、大庸、怀化、吉首等县的专业阳戏剧团,业余的演出活动更是遍及湘北各地阳戏的剧目,约有大小150余个。内容大多反映封建社会的家庭、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以及神怪妖狐故事。按篇幅一般分为大阳戏和小阳戏两类。其来源,有来自历史上阳戏积累的剧目,有来自傩堂戏的剧目,有来自花灯的剧目,还有移植地方大戏和创作的现代戏剧目等。

湘西阳戏音乐明快、简朴而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阳戏“正调”的曲调结构,近乎花鼓戏的“川调”形式,唱腔采用同调异腔的办法实行男女分腔。阳戏音乐有以联缀为主,辅以板式变化的特点。从50年代开始,对阳乐进行了大胆改革,突破了固定的句式,丰富了旋律变化善了板式,并增加了伴奏乐器。

阳戏以“二小戏”(小丑、小旦)的表演艺术最具代表其步法等表演程式和舞台调度,技艺性强,颇有讲究。

(湖南省旅游局,湖南旅游指南,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126-127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湖南民歌

下一篇:民间音乐:湘西花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