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六年《宁乡县志·风俗志》载:上元节,“男女装唱插秧采茶等曲,曰‘打花鼓’,或跨竹马灯。各庙寺醵金演剧,观者如堵”。此时“庙寺醵金演剧”的剧种,均是湘剧;花鼓戏在此时只是滥觞。
在宁乡县境内,传统戏曲自古活跃:湘剧艺人进入益阳,对花鼓戏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艺人回到宁乡,对宁乡花鼓戏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影响。清同治年间,宁乡艺人黄道开组织了有12个演员的花鼓戏“土坝班”,去安化县演出,甚为活跃:此后,宁乡花鼓戏便在安化山区流行:清末民初,花鼓戏在宁乡有很大发展,“楚材班”、“恒泰班”、“唐市班”、“龙塘班”、“峰山班”等,是当时的名班。剧目以表现爱情生活和家庭故事的“三小戏”为主,唱做并重,如《小蓝桥》、《小槐荫》、《偷诗》、《书房调叔》、《小姑贤》、《讨学钱》、《湘子化斋》、《湘子服药》等。
宁乡花鼓戏有上路、中路、下路之分。唐市、双江口以南地区为上路,与湘潭、湘乡毗邻,多风流戏,如《反情》、《卖胭脂》、《游春》等;城关及城关以上称中路,多唱大本戏,如《七层楼》、《瓦车棚》、《青龙桥》等;下路指青华铺至益阳衡龙桥一带,多正剧、悲剧,与益阳花鼓戏重合:花鼓戏艺人以刘学延、黄五、王命生、罗绮文、贺桂光、肖克昌颇获盛名,剧目以《讨学钱》、《闹学》、《耍金扇》、《看镜》等,为宁乡花鼓戏代表性剧目,其中以贺桂光、肖克吕创作并演出的《讨学钱》曾于20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地方戏调演获优秀剧目奖。唱腔高亢,轻松活泼,主要有“宁乡正调”、“宁乡双川调”、“一字调”等。
(本文转引自:孙文辉著,蛮野寻根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岳麓书社,2015.03,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