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益阳花鼓戏

发布日期:2019-10-28         点击:

流布于洞庭湖之西的南县、华容、安乡以及资水下游地区的益阳、沅江、桃江等县区。

益阳,人称“花鼓窝子”。这与花鼓起源于洞庭湖区有关。旧时,“南华安”是指南县、华容、安乡三县,三县处于洞庭湖之西,俗称“西湖”;是湖南地花鼓发生最早的地区,最早出现花鼓戏专业艺人和班社。因此,西湖路子的花鼓戏,对益阳花鼓戏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清同治年间,南县一带地花鼓兴盛,花鼓戏出现雏形,湘剧靠把老生鲁文智在这里开“怀德堂”科班,收徒习艺,教学湘剧,兼演花鼓小戏。结果,花鼓戏比湘剧更受湖区民众欢迎,鲁即与徒弟创建花鼓“得胜班”,遍演南(县)华(容)安(乡)地区。鲁文智、杨冬梅(婆旦)、余菊生(生)、王三乐(丑)、虢福初(生)、刘瑞卿(旦)等一大批花鼓戏名角诞生,影响波及益阳全区。益阳李贵林、赵少丰、赵松山、赵南生、王仲秋、曾明才、蒋昌生、杨国清等名艺人逐渐把益阳花鼓戏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民国元年( 1912),王三乐曾率新泰班进入长沙城演出,成为花鼓戏进军省会之始。民国九年(  1920),赵少丰率义和班进入长沙演出,虽然以后累遭禁令,但花鼓戏从此在长沙落户生根。1943年,花鼓戏艺人成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中秋诱敌》《姑嫂I:坟》等抗敌剧目赴常德战场慰问演出。1946年秋,南县“宝华班” “胜利班”双双进入省城演出,时间长达数月,何冬保、胡华松、蔡教章、赵长生、杨保生等人的出色表演,对推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使“西湖路花鼓戏”从此扬名。1946年初夏,受长沙花鼓戏艺人张寿保、钟瑞章的邀请,何冬保率胜利班进入长沙;1948年,在中山西路搭建“民众戏院”,胜利班改名为“长沙楚剧社”.1951年10月,何冬保、陈北方改编的《刘海砍樵》荣获湖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一等奖。1952年,楚剧社由长沙市文教局命名为长沙市花鼓戏剧团,何冬保任团长:同年,《刘海砍樵》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剧本获二等奖,何冬保获演员三等奖。同年10月,《刘海砍樵》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1953年,何冬保随中央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同人民志愿军。1959年元旦,益阳市花鼓剧团移植演出的《生死牌》,晋京演出于中南海怀仁堂,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周恩来、贺龙、周扬等中央领导亲切地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梅兰芳还在《人民日报》撰文赞扬该剧的演出。此后,益阳花鼓戏《洞庭激浪》《两张图纸》《新站长》《风过小白楼》《风暴过洞庭》《接来乡里爹和娘》等一大批新创剧目,将益阳花鼓戏推向了鼎盛时期,为湖南花鼓戏提供了不少的优秀演员(如解梅精、李启安、叶俊武等)和创作剧本(如《打铜锣》《老表轶事》《秋天的花鼓》等)。

益阳花鼓戏的主要声腔有川调(弦子腔)、傩腔(打锣腔)、民歌小调三类。传统剧目多为正、悲剧,如《芦林会》《清风亭》《赶潘》等益阳花鼓戏作为长沙花鼓戏重要艺术流派(所谓“益阳路子”),2008年已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转引自:孙文辉著,蛮野寻根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流,岳麓书社,2015.03,第67-69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宁乡花鼓戏

下一篇:民间音乐:山西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