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歌年代久远,于尧舜之时就有传录,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中所收集的《魏风》、《唐风》共十九篇,大部分采自山西。山西100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据有关方面统计,现在已经收集起来的民歌达2万余首。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
1.山歌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域不同而名称不同。“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卷席片”(烂席片)是忻县、五台县、定襄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同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而内蒙则叫“爬山调”一样。
2.小调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般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
3.号子
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
4.套曲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为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左权的“大腔”,兴县的“昆曲”,离石的“弹唱”。
(本文转引:自李乡状主编,轻轻松松跟我学——了解传统文化 第十三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06,第88-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