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丝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音乐乐种,被分别列为老河口市、襄樊市、省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并于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保护乐种,这也是老河口市人民值得引以为豪的喜事。关于“老河口丝弦”,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这样写到:“老河口丝弦”是民间艺人、文人、学士自娱的音乐。乐师们常常聚会在一起,以琴会友。由丝弦说唱“大调曲子”的前奏曲(板头曲)分离出来,并历经演变而形成的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乐种。湖北省老河口又是这一乐种很有影响,人才集中,并具有相对稳定班社的地方,故称“老河口丝弦”。
一、源流沿革
流行于老河口地区特别是市区、孟楼、张集的丝弦弹唱“大调曲子”,起源于明清,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其主要成份是汴梁(今开封市)小曲。仅就现存的曲牌如“打枣杆”、“银纽丝”、“叠断桥”、“劈破玉”、“玉娥郎”等等来看,皆是在明清就流传于民间的著名曲牌,由此可见它的历史悠久。由于河南经常发生水、旱、虫灾,难民纷纷逃往湖北及其他省市。鄂北一带的老河口、襄樊、枣阳等地都有为数不少的河南逃难人,他们带来了河南的音乐文化。
笔者从小师从老河口国乐社创办人、民间音乐家王直夫先生学习丝弦音乐。多次听他说过:“乾隆年间黄河决口发大水,开封、禹县艺人逃难到老河口来,是他们把大调曲子带到我们这儿的。”又说:“我的师祖刘汉卿(外号刘冤爷)是门里出师,爹妈都是河南来的丝弦艺人。我的师傅李瞎娃儿(比王先生年长50岁)也是从河南逃难来的。”老河口为四省通衢的水、旱码头,既是万商云集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流,各方艺术荟萃之所。在文化鼎盛时期,老河口曾有十七家剧院、十余家曲艺场所。有京、汉、楚、清戏、河南榔子、越调、陕二簧,文明戏、花鼓、歌剧、话剧等等剧种。各种商行、货栈几百家大小茶馆一百多处,各地商人纷纷在老河口建会馆和庙宇。商业的往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丝弦音乐更是如此。
解放前,丝弦音乐一直没有专业艺人演出,演奏(唱)者都是文人、学士、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常聚在茶馆、商行、客室、庭院弹唱演奏。老河口演奏丝弦的茶馆有几十家,丝弦班子有几十个,经常通宵达旦,有名人来访,更是一唱几天。能集中老河口的名家高手百余人参加,分为丝弦弹唱和丝弦乐曲演奏两大类。以谁弹的好,唱的巧,会的曲子多为胜。王先生回忆说:“清末号称‘曲子圣人’的汤印候就曾在老河口花城门开茶馆(今老河口市北京路北段),常有许多人在那里唱大调。我14岁时,他就常常邀我到那里弹弦子(三弦)”。又说:“18岁那年秋(1918年),汤印候带了几个弹弦子和唱大调的找到我,说是以琴会友。弹了几天,有几个唱的巧的很,想甩我的弦子。哪知道我的弦子也跟的巧,他们唱哪我跟(弹)到哪儿。他们很服气,竖起大拇指说,听我的弦子比坐八抬轿还美。”
解放后,在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下,由王直夫、徐东山、金殿臣、张甫臣、董丹书、韩继海、罗继堂、赵东城等知音好友,于1950年秋在中山公园内靠西门处成立了国乐研究社。社内又分为丝弦班和锣鼓班(锣鼓架子)。每天晚上参加活动的人络驿不绝,吹、拉弹、唱,热闹非常。不仅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批青年爱好者参加。笔者少年时代常常随王老先生在国乐社学习丝弦音乐。
由于有了自己的班社,研习丝弦的积极性非常高,挖掘出丝弦乐曲《高山流水》、《闺中怨》、《陈杏儿落院》《打雁》、《思乡》、《思春》、《思情》等50余首。丝弦弹唱大调曲子曲牌60余首,唱词40余篇,锣鼓架子(国乐锣鼓)曲牌40余首,这为丝弦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国乐社不仅在节假日参加全市文化活动,而且多次参加省、地文艺汇演获奖,为襄阳地区和老河口争得荣誉。
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1963年,原光化县文教局决定把丝弦演奏(唱)专业化。在原光化县曲艺队调进和招进批有基础的青年人,把丝弦搬上了舞台,深受群众欢迎。笔者由于熟悉丝弦音乐同时也被调入曲艺队工作。这批年青人进步很快,成为襄阳地区较有影响的一支文艺新军。可惜的是和国乐社的命运样,在文革中被解散。国乐社被砸烂,许多老人受到迫害。从此,受群众欢迎、喜爱的丝弦音乐在老河口销声匿迹40余年。
2006年9月,笔者作为丝弦音乐的传人,在市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又重新组建了丝弦乐队,并传授了《打雁》、《苏武思乡》、《赏秋》等乐曲。参加了老河口市的招商引资及春节联欢晚会,在滨江公园、中山公园等处演出,都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人高兴的说:国乐社又回来了。
二、传承下来的丝弦曲牌总目
1.丝弦演奏类(独奏、合奏)曲牌
思乡、思春、思情、闺中怨、陈杏元落院、陈杏元和番、昭君和番、打雁、小乔哭周、赏秋、大救驾、葡萄架、萧妃舞、打秋千、叹颜回、高山流水、寒鹊争梅、鸿雁捎书等50余首。
2、丝弦弹唱类曲牌(大牌、中牌、杂牌)
鼓头、鼓尾、坡下、打枣杆、罗江怨、阴阳、金纽丝、银纽丝、满州、太平年、呀儿油、玉娥郎、劈破玉、叠断桥、二簧平、码头、垛子满江红、竹枝词、柳青娘等60余个曲牌。
3、丝弦弹唱大调曲子唱词
渔樵耕读、别鸟骓、黛玉悲秋、挑廉等包括三国、水浒、红楼梦西厢记等内容及其他唱词共计40余篇目。
三、丝弦音乐的演奏形式和地域特色
1.演奏形式:
丝弦乐由于长期依附于大调曲子作为开场音乐或是中间休息时的演奏曲,它的演奏形式为演奏者和伴奏者围坐在一起,多为人唱,众人和,伴奏者和在场的听众都可接腔伴唱。在茶馆尤其如此。老河口有一句俗话:“学会太平年,喝茶不要钱”,即指此而言丝弦乐以独奏为主,可根据演奏者的水平和曲目技法的特点分别选择古筝、三弦、琵琶弹奏。丝弦乐曲集中体现了这三种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韵味。丝弦乐合奏时可加入二胡、泌胡、洞箫、笛子、月琴、八角鼓等,由一人手执牙子板(俗称手板)以掌握乐曲的节拍和速度。
2、丝弦音乐的地域性特色
(1)乐曲的标题性强,每一首乐曲都有标题。如《闺中怨》《思乡》等。
(2)乐曲旋律的地方特色浓郁。由于受鄂北民间音乐的影响及老河口丝弦乐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丝弦音乐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衍变,特别表现在乐曲中大量的正音“1”(读作刀),替代了偏音“7”(读作西音),许多的加花级进替代了简朴的四度跳进突出了5(读少)、1(读刀)2(读来)三个音级在乐曲中的主干作用。一些乐曲中多次运用了清角为宫的转调,使音色更加明亮等等。
(3)老河口丝弦乐曲的结构。大多数乐曲的乐句及板式划分较为清楚,而且很讲究对称性。但也有的乐曲结构伸缩性较大,这都是流传过程中的衍变所致。板式根据乐曲的速度、节奏的不同分为快板、中板、慢板三类。快板为有板无眼,节奏明快,情绪活泼,如《赏秋》等。中板和慢板为一板一眼。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旋律委婉曲折,韵味典雅,优美动听,善于表达人的内在、深沉的情感变化。如《陈杏元和番》等曲调的如泣如诉,娓婉细腻。《打雁》乐曲描述猎手打雁后,群雁受惊起飞鸣叫,伤雁痛苦挣扎时的哀鸣。这些音乐形象十分生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丝弦弹唱大调曲子在老河口地区一直作为丝弦音乐的弹唱部分而存在。
在老河口地区长期流传过程中受本地语言音调、民间音乐和习俗的影响,在吐字行腔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唱词句式的定向性
丝弦弹唱大调曲子的句式和词格结构严谨而复杂,定向性很强。曲词的创作和演唱必须根据所采用不同曲牌的句式和词格而定。不能像一般曲艺唱词那样可以采用快板书、大鼓书坠子书等形式来演唱。句式有五言六言七言、十言、十二言。一般为偶句押韵,也有的曲牌如鼓头四句曲词是用同一韵辙。一、三句为仄声,二、四句为平声,也有长短句式。
(2)曲牌唱腔结构和曲牌的连缀形式
曲牌唱腔结构为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六句体、七句体和长短句体。
曲牌的连缀形式分为单曲体和曲牌联缀(套曲)两种结构形式。
(本文转引自:老河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员会编,老河口文史资料(34)老河口农村变迁专辑,2008.10,第181-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