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江河号子

发布日期:2019-10-28         点击:

江河号子,也称峡江号子,是指流传在滩多水急的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峡江号子是湖北民歌号子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

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是先民一边集体搬运巨木,一边呼喊号子的逼真描写。而且说出了一个极朴素又重要的道理:早在原始时代,凡“举重”。必唱“劝力之歌”。所谓“劝力之歌”就是后来的劳动号子。一些协作性较强而劳动动作在节奏、速度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就无法顺利进行。劳动号子就是人们在这类劳动场合,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和缓解疲劳而唱的一种歌。所以,产生“号子”的必备条件首先是集体劳动,同时还必须是需要互相协作的集体劳动。诸如:海打鱼,森林伐木、拾木,江河摇橹、拉纤、放排,码头搬运,建筑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盐等劳动,几乎都要有不同的劳动号子相伴。

劳动号子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变化多端。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中,领句、合句都十分短促。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还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统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紧张的劳动动作、沉重的体力负荷,赋予劳动号子的歌唱以吆喝呐喊的特点,因此,民间习惯称它为“吆号子”、“喊号子”和“哨子”等。

劳动号子从大的方面分,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每一类号子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少数为见景生情、即兴编歌。由于劳动强度不一、号子的节奏有的规整有力,有的短促轻捷,有的长而舒展。唱法有独唱、对唱和一人领唱众人和等,后者最为常见。领唱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指挥者,其歌词复杂、曲调高扬舒展;和者为劳动者,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强、但没什么歌词,只是“嘿”“哟”“嗬”等。

民间歌曲中,劳动号子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劳动号子是民歌音调最早的根源和基础。号子是劳动人民伟大力量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峡江号子现存126首,其中船工号子94首,包括拖扛、搬艄、推桡、拉纤、收纤、撑帆、摇橹、唤风、慢板九种;搬运号子32首,包括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峡江号子在峡江上下广为流传。

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高亢、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合,有喊唱、呼啸、翻唱等。音乐旋律与内容融为一体,音调与语言声调相结合,自由行腔,节奏、速度视具体活路(活计)而定。“腔旋律”居多,也有“韵调旋律”,别具古老的徵羽乐风,音乐呈现出力度感与节奏性强的突出特点,气势磅礴,有疾劲、悠扬的号子,也有抒情的民歌。结构多为联曲体,也有单曲体。舒展自由。灵活多变。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和音乐史、心理学等研究价值以及合理开发的可利用价值。

峡江号子是人与自然抗争而又和谐共处的结果,已成为该地域人民中最富凝聚力、最具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具有持续认同感,是人们在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精神文化遗产。

由于交通运输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改变,且三峡已建坝蓄水,峡江号子因木船在峡江逐渐停用而随之消亡。

但是,江河号子作为峡江地区民歌的一个主要体裁,数千年来,它伴随着劳动大众在与自然的搏斗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功能,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同时,号子又是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8年1月,由夷陵区、伍家区(峡江号子)、秭归县(船工号子)申报的“江河号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转引自:余远国主编,三峡民俗文化  第2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03,第157-158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老河口丝弦

下一篇:民间音乐:宜昌丝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