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蒙古族马头琴

发布日期:2019-10-28         点击:

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已流传民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牧民家中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从山林狩猎文化时期至草原游牧文化初期,蒙古人所使用的乐器,不是马头琴,而是火必思、图卜硕尔等弹拨乐器且多用于娱乐性歌舞与舞曲伴奏。

从《蒙古秘史》《元史》中的记载来看,成吉思汗至忽必烈时期,蒙古民族乐器尚以弹拨乐器为主,元代的蒙古军人和牧民,善弹火必思,喜跳集体踏歌。当草原游牧音乐迅猛发展之后,马头琴这件拉弦乐器便脱胎而出,得到广泛普及,并且最终取代弹拨乐器的地位,成为蒙古民族最具草原特色的民间乐器。

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据岩画和有些历史资料中显示,古代蒙古人开始把酸奶勺子加工之后蒙上牛皮,拉上两根马尾弦,当乐器演奏,称之为勺形胡琴。

目前很多专家认为这就是马头琴的前身。勺形胡琴当时最长的也就67厘米左右,共鸣箱比较小,声音也就小多了。至今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当时琴头不一定是马头琴马头,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

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最好的乐器,它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与此相关,元代的蒙古民族乐器,其总体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用于舞蹈和歌曲伴奏,而且还产生了纯器乐曲,诸如《海青拿天鹅》、《白翎雀》等,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到十八世纪初,马头琴的外观及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马头琴琴体的革新,马头琴的演奏技巧也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涌现出不少民间说唱演奏家。

可以说,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其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正因如此,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转引自:王亦农编著,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  彩图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08,第108-110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雾渡河民歌

下一篇:民间音乐:蒙古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