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分布在东北和西北诸省和其他省市,人口有341,157人(1982年)。蒙古族历史悠久,古代其先民居住在中国北方额尔古纳河流Ⅱ和黑龙江两岸,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统一了蒙古诸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国”,之后又进入中原建立了元朝。蒙古族自古至今,经历了狩猎经济、畜牧经济,最后进入农业㈦畜牧并举的经济,这些生产方式都给蒙古族民歌以极大影响。
蒙古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本族的文字——蒙文,并有大量蒙文的文学、历史名著。蒙古族素有“诗歌民族”和“音乐民族”之称,在长期的狩猎、游牧生活中,民歌成为蒙古族人民的亲密伴侣。蒙古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赞歌(赞美英雄、家乡、大自然、父母、骏马……)、宴歌(含迎宾歌、敬酒歌、送宾歌等)、婚歌、情歌、牧歌、叙事歌、礼仪歌等。从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上,可分为短调和长调两类:短调的音Ⅱ较窄,节奏较规整,旋律欢快,结构较短小,如狩猎歌、叙事歌等,如《嘎达梅林》。
《森吉德玛》这首蒙古族短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Ⅶ描绘了森吉德玛的美貌,也突出了青年对姑娘坚贞不一的爱。《森吉德玛》像其他鄂尔多斯民歌一样,音乐主要是建立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这首民歌是五声音阶宫调式,“7”音只是偶然出现的经过音。曲调线条的起伏很大,情感富于变化。这种旋律适于表现辽阔、舒畅、奔放的音乐形象和蒙古族人民豪爽的性格。
长调的音Ⅱ较宽广、节奏自由、旋律悠扬舒缓,起伏度大,结构也较长大,且多19特有的颤音唱法,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如《牧歌》属于蒙古族典型的长调民歌。它是牧民在放牧生活中赞美大自然的抒情歌曲。它以悠长舒缓、辽阔流畅的音韵,十分细腻地刻画出草原秀丽风光,表达了牧民对幸福生活的赞叹之情。
蒙古族民歌按体裁分为长调和短调。
长调: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曲式篇幅较长大,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有较大的篇幅,气息宽广、情感浓沉,在持续音上常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㈦装饰。有牧歌、赞歌、思乡曲等。从地理分布上看,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北,长调民歌最多、最典型。因为那里的蒙古人依旧从事传统的畜牧业生产,反3.游牧生活的长调,便有其生活依据和群众基础。长调有单声部的也有多声部的,单声部长调按流行地区分为察哈尔长调、鄂尔多斯长调等。多声部长调蒙古语称为“潮尔音道”,为二声部,主要流行在察哈尔一带,多19于宴会。在新疆阿尔泰地区的蒙古人中,保留着一种被称为“浩林潮尔”的古老而奇特的“浩林音道”,也称为“呼麦”唱法,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19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19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这种多19.于以表现自然界壮丽景色的“潮尔音道”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
短调:曲调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小,往往舞蹈及打击乐相配合,风格大多轻快活泼,有鲜明的节奏感。主要分布在阴山和兴安岭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哲里木盟、兴安盟、鄂尔多斯最为集中和典型。《森吉德玛》为鄂尔多斯短调,《嘎达梅林》为科尔沁短调。
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是音阶:采19中国音乐体系,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是宫调式和商调式;旋法:旋律线条常呈抛物线形,一个乐句的高点常常位于中部,另外,音程较大的跳进,是形成蒙古民歌开阔、稳健、剽悍性格的中心环节。
(本文转引自:陈艺编著,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甘肃人民出版社,2014.12,第64-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