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胡也称四弦琴,蒙古语称为胡兀尔,是蒙古族传统乐器之一:四胡音乐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和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四胡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故称为“胡琴”。到元朝时胡琴已在蒙古族中十分流行,行出现在宫廷音乐中到清朝时期,胡琴在宫廷音乐中依然深受青睐四胡不仅在宫廷中广泛使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也十分流行,不仅能为歌舞伴奏也能以白拉白唱的形式为说唱音乐伴奏,其艺术表现力相当丰富。
四胡由共鸣筒、琴杆、琴头、弦轴、T4斤、琴弦、琴码、琴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简是呈八方形,用红木、化梨木或硬杂木制作,共鸣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羊皮,琴简后口加边框。琴头和琴杆多用红木、紫檀木制作,上端为平顶的琴头,其形制稍斜向左方、琴杆上安装等距横置四个弦轴,弦轴多用红木制作呈圆锥形。琴筒皮面中央置骨或竹制的琴码,张有四条丝弦或钢丝弦。一、三弦为里弦,二、四弦为外弦,每组的两根弦的音高相同。琴弓是用细竹栓马尾而制成,马尾分为两股。四胡依形制大小和音色可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三种。低音四胡的体积最大,多运用于伴奏,如好来宝、乌力格尔、蒙古族长篇叙事歌(民歌)等。之外,低音四胡也能独奏较大难度的乐曲,其声音宏亮、穿透力强、灵敏度好,在民族乐队中能够起到低音声部的支撑作用。中音四胡琴体比低音四胡略微瘦小,能够演奏较高难度的和有技巧性的音乐作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达到了更高的水准中音四胡的音域能够达到两个八度以上,低音区音色深沉网润、中音区音色清澈明亮、高音区音色柔和暗淡,在乐队中常与高音四胡、马头琴、三弦、火不思等乐器合奏:高音四胡的体积最小,其音区较高,有效音域两个八度左有,也能演奏超过两个八度的实音或泛音,特别是演奏出的泛音非常优美可以称为一绝。高音四胡低音区的音色纯正优美、中音区的音色刚劲嘹亮、高音区的音色高亢尖锐。高音四胡的演奏技巧丰富多彩,艺术表现力强,能够演奏具有高难度的大型音乐作品。
四胡演奏的技巧,如左手有滑音、颤音、打音、泛音、双音、双打音、双泛音等二右手的技巧基本与二胡的拉奏技巧相同。四胡是蒙古族拉弦乐器中较为成熟的乐器,也出现了多数著名的四胡演奏家,如孙良、朝鲁、吴云龙、赵双虎等所演奏的曲目多数来源于民歌或说唱音乐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的,代表性曲目有《荷英花》、《韩秀英》、《英德勒玛》、《阿斯如》等、2008年,蒙古族四胡音乐被列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艺人吴云龙和特格西都楞被指定为传承艺人。
(本文转引自: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钟廷雄,莫福山主编,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A variorum of nationally inscribed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legacies in China,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09,第85-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