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是一种竹制吹奏乐器,是朝鲜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之一。其音色情调伤感,低音区沉闷,巾音区柔和优美,高音区尖锐,声音持续不断,强弱自如,能生动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内在、含蓄、发声美的箫在表现哀婉、慷慨的情绪时比其他乐器更胜一筹,形成洞箫演奏的重要特色之一洞箫不仅能表达含蓄哀婉之意,也能表现慷慨激扬之情,独特的音律形成了“洞箫”演奏的重要特色,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每逢喜庆之日就会伴随着激昂的长鼓声和悠扬的洞箫声翩翩起舞。
洞箫也是朝鲜族古老的吹奏乐器,高句丽史《乐志》记载,洞箫属于中国唐代乐器,在李朝世宗时期,从西亚经中国传人朝鲜半岛、据史料记载,在4世纪中叶的高句丽壁画中,有吹奏“箫”的画面,据此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乐器在高句丽以前就早已开始制作并使用过。从14世纪开始,箫被改良成洞箫并用于音乐实践,逐渐成为朝鲜族的传统乐器,堪称朝鲜族民俗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之后洞箫一直流传于朝鲜民间,主要是在朝鲜半岛的咸镜道和庆尚道地区广泛流传,深受民众喜爱,洞箫爱好者众多,普及面也很广。洞箫作为朝鲜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乐器之一,以其独特的音调、演奏方式和艺术风采,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朝鲜族洞箫音乐随着朝鲜族移民进入中国最初,在中国朝鲜族居住区,有一些民间艺人进行过洞箫演奏活动,却因演奏人数不多,分布面也不广,因而影响力不大,没能形成器乐艺术发展的良好氛围。直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珲春市密江乡一位韩姓老人的到来,才使“洞箫”这门民间乐器以它独特的音乐魅力再次在中国延边朝鲜族中间兴盛发展起来。
(本文转载自: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钟廷雄,莫福山主编,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A variorum of nationally inscribed minority intangible cultural legacies in China,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09,第114-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