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有13.24万人,分别居住在祖国的东北和西北。居住在东北的达斡尔族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一带,居住在西北的达斡尔族人,聚居在新疆北部的塔城。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以及语言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认为达斡尔族是辽代契丹的后代较为可靠。17世纪之前,达斡尔族曾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一带生活,清代初年,被迫南迁至嫩江两岸。18和19世纪,为了保卫祖国西北边防,清政府从东北抽调达斡尔族官兵及其家属到新疆屯垦戍边,造成了达斡尔族分别居住在东北和西北的状况。
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但语音差别不大,可互相通话。清代,达斡尔族多用满文,目前东北的达斡尔族多用汉文,新疆的达斡尔族则通用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牧业和狩猎。
达斡尔人主要信仰萨满教,部分人信奉藏传佛教。达斡尔族的民歌包括号子、“扎恩达勒”、“乌春”等。号子是配合集体劳动演唱的歌曲,其特点是节奏整齐、音调铿锵,多为一领众和,主要流行在新疆塔城地区。
“扎恩达勒”意为“歌”,是一种类似山歌的民歌,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都有流传。
“扎恩达勒”大多在田间劳动、草原放牧时吟唱,在采集、伐木、打柴时也唱,其特点是节奏鲜明,曲调婉转,句式规整,情绪奔放。“扎恩达勒”可细分为两种,一种词曲固定,多为长篇叙事题材,唱词可达数十段,另一种是曲调固定,即兴填词演唱,大多自吟自唱,自我抒发,内容有思念亲人、想念家乡、诉说生活的苦难或表白不同的遭遇等。这类“扎恩达勒”也可以只用“那、耶、尼、呀”等虚词演唱,这些虚词也是“扎恩达勒”常用的衬词。《心上人》是流行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和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带的一首著名的“扎恩达勒”。
“乌春”是一种吟诵性的民间说唱,表演形式为一个人手执四胡自拉自唱,内容多为赞颂英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汉族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也是“乌春”经常演出的曲目。一部完整的“乌春”由序、本文、收尾三个部分组成。“序”是用几句概括性的诗点出所要叙述的故事的中心思想、主人公或主要事件。“本文”是“乌春”的主要部分,经常是说唱夹杂,曲调也灵活多变。“收尾”是用几句诗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用以结束。一部“乌春”的曲调只有一个,大多是从“扎恩达勒”的曲调演变而来,但由于和语言密切结合,变化往往很大。“乌春”中较少运用衬词,这和说唱的性质有关。
“鲁日歌乐”也叫“哈库麦”,是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每逢佳节或在劳动之余,经常举行演唱这种歌舞的集会,参加者多为妇女。其表演程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以歌为主、以舞为辅的“赛歌”,舞蹈动作缓慢,音乐也轻柔悠扬。歌词有问答、描述自然景物、生活琐事等。第二段是以舞为主、以歌为辅的“赛舞”,歌曲大都情绪欢快热烈,节奏跳跃,结构短小精悍,舞蹈动作多为生活动作的模拟,如挑水、洗脸、照镜子等,有时也模仿各种鸟的飞翔动作。人们所熟悉的达斡尔族歌舞曲《农夫打兔》就是在“赛舞”时唱的。在“赛舞”段的最后,歌舞伴随着一声声的呼号,情绪越来越高涨,将表演推向下一个阶段。
(本文转引自:杜亚雄著,中国民歌地图 北方卷,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01,第98-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