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鄂温克族民歌

发布日期:2019-10-28         点击:

鄂温克族有3.05万人,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和该盟的其他六个旗、市,黑龙江省纳河县也有分布。

鄂温克族的先民原来住在黑龙江以北,贝加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17世纪,沙俄侵入这片地区,鄂温克族的先民便被迫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

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古斯语支,有辉河、莫尔格勒和敖鲁古雅三种方言鄂温克族在清代都曾通用过满文,现在则通用蒙文和汉文。

“鄂温克”在本民族语言中是“住在大山林哇的人们”之意。由于居住地区及方言的不同,1957年以前,人们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鄂温克人有不同的称呼。在呼伦贝尔盟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乡事渔猎的鄂温克猎民,被称为“雅库特”人,这部分鄂温克人除本民族语言外,还用汉语和俄语;住在陈巴尔虎草原上从事畜牧业的鄂温克族牧民,被称为“通古斯”人;这部分人除操莫尔格勒方言外,还通用蒙古语;在鄂温克自治旗和其他旗、县从事农业的鄂温克农民,则被称为“索伦”人,除操辉河方言外,他们还普遍使用达斡尔语。1957年以后,根据本民族群众的意愿,统称为鄂温克族。20世纪50年代之前,鄂温克族较多地保持了原始社会的痕迹。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尚从事原始的狩猎生产,其生产关系基本上是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那时,鄂温克族内部还存在着氏族公社,并崇拜各种自然物、图腾和祖先,相信万物有灵。

鄂温克族民歌是其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包括“扎恩达拉尕”和“努该勒”。“扎恩达拉尕”是“歌曲”、“歌谣”的意思,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节奏比较自由,曲调起伏较大,风格接近汉族的高腔山歌和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故称为长调“扎恩达拉尕”。第二种类型的“扎恩达拉尕”节奏齐整,曲调也较为平和,风格类似汉族的小调和蒙古民歌中的短调,则可称为短调“扎恩达拉尕”。无论长调或短调,歌词都是即兴编唱的长调“扎恩达拉尕”字少腔多,旋律不甚固定,长于抒怀咏叹,多表现劳动生活、思念亲人与家乡,并有一定数量的礼仪歌曲。短调“扎恩达拉尕”包括各类抒情、叙事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其特点是曲调短小,腔词关系紧凑,旋律较为固定。《婚礼之歌》是一首典型的长调“扎恩达拉尕”。

“努该勒”是歌舞曲,一般由妇女表演,男子从不参加。这种歌舞曲为妇女专有的情况,在我国东北一些少数民族中比较普遍。在以狩猎为主的社会中,男子外出打猎,女子则从事家务和采集,每当猎人们出猎归来,妇女则以歌舞表示欢迎和慰劳。这也许是形成这一歌种为妇女所专有的原因。“努该勒”常见的表演形式是二人、四人乃至多人手拉手,在原地或围成圆形缓缓地踏着脚步,手臂上下晃动,边唱边由左向右移动。“努该勒”的内容以风俗、礼仪和妇女生活为主,主要有“阿罕拜”舞、“爱大哈西楞”舞、“哲会楞”舞和篝火舞等。“阿罕拜”舞没有乐器伴奏,舞者一面唱,一面双手上下左右摆动,动作起初较小,后来越来越起劲,继而由两人面对面跳,两手前后摆动并作曲膝状,动作结实有力。“爱大哈西楞”舞是模仿野猪交配的舞蹈。由二人穿着毛朝外的狍皮衣,化装成野猪的形象,脸上抹上白粉,身体略向前倾斜,两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碰撞,同时嘴里发出“吼!吼”的声音。“哲会楞”舞由两人面对面,手拉手,边唱边跳,左右不停地转动,舞姿活泼,矫健有力。篝火舞流行在敖鲁古雅一带,是众人在篝火旁围成一圈,边唱边舞的踏歌形式,内容多反映狩猎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姑娘们的舞》是流行在鄂温克自治旗一带的一首“努该勒”。

(本文转引自:杜亚雄著,中国民歌地图 北方卷,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01,第102-103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达斡尔族民歌

下一篇:民间音乐:鄂伦春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