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赫哲族民歌

发布日期:2019-10-28         点击:

啊拉赫尼那

啊拉赫尼那

啊拉赫尼那赫来赫尼那

啊拉赫尼那……

《乌苏里船歌》的旋律把我们带到赫哲人的家乡,赫哲族有4640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和饶河等市、县的沿江地区,其余居住在抚远镇、勒得利、苏苏屯、佳木斯和富锦、集贤、依兰、桦川等县境内赫哲族的族源与我国东北的古代居民“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野人女真”有密切关系。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大多数人通用汉语。赫哲族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和使用狗拉雪橇的民族。他们居住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景色壮丽,河流交织,江流宽稳,土壤肥沃。三江口盛产各种鱼类,以大马哈鱼最为著名。完达山余脉蓊郁蜿蜒于虎林、饶河等县境内,山上有茂密的森林,林中栖息着各种珍禽异兽,从远古时代起,就是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除了从事捕鱼外,赫哲人还从事狩猎业。

赫哲族热爱音乐、善于歌唱,人口虽少,民间音乐却非常丰富多彩。在20世纪60年代,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乌苏里船歌》便唱遍了全国,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更飞出了国界,被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视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

赫哲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说唱音乐“伊玛堪”、歌舞和器乐等体裁。赫哲族的民歌称为“嫁令阔”,其意义是“歌曲”,与鄂伦春族的“赞达仁”词义相同,发音也近似。“嫁令阔”的歌词多为即兴编唱,也可以不用实词而只用有的衬词“赫尼那”、“啊拉赫尼那”等来唱。演唱传统的“嫁令阔”时,经常在实词之前加一段用散板唱的虚词当作引子。“嫁令阔”的曲调婉转悠扬,常用于歌颂情和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有渔歌、情歌、悲歌等题材,其中以情歌居多。《狩猎的哥哥回来了》便是一首流行很广的“嫁令阔”的曲调,歌词表现了一位赫哲族姑娘迎接情人狩猎归来喜悦心情。

“伊玛堪”是一种以说为主、以唱为辅的说唱形式,以表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神话传说和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伊玛堪”由一人说唱,说唱“伊玛堪”的人赫哲人尊称为“依玛堪乃依”,意为聪明智慧的人。说唱“伊玛堪”不用乐器伴奏曲调相当丰富。有苍劲悲壮的“老翁腔”,也有委婉轻柔的“少女调”,还有“欢乐调”、“悲调”、“叙述调”等。每个艺人演唱的曲调因师承不同和本人演唱风格的不同而各异。一部长篇的“伊玛堪”往往要演唱好几天,演唱活动大都在出猎、收网之后或在喜庆节日里进行,可以在居民家里唱,也可以在渔场、猎场附近临时搭建的宿营地唱。说唱“伊玛堪”时,听众常在故事情节高潮或说唱艺人表演的精彩段落之后发出“赫”、“可”的喝彩声。“伊玛堪”的曲调比较自由,一般由两个乐句构成,乐句长短不一,根据歌词音节数的多少而定,所以曲调的结构不方整,节拍多变。旋律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发展,一段唱的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曲调的旋律性比较强,而中间部分则应突出叙述故事,具有吟诵的性质。除民歌和说唱音乐“伊玛堪”以外,赫哲族还有民间歌舞“天鹅舞”。这种歌舞是踏歌形式,由妇女们表演。舞时两臂如天鹅之两翼张开,时而模仿天鹅飞翔的动作,时而模仿天鹅的叫声。传统的“天鹅舞”早已经失传,目前赫哲族中流行的天鹅舞是新文艺工作者根据老艺人的回忆和口述重新创作的,用于伴舞的曲调是在“伊玛堪”《天鹅姑娘》的基础上改编的。

(本文转引自:杜亚雄著,中国民歌地图 北方卷,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01,第15-17页.)

上一篇: 民间音乐:鄂伦春族民歌

下一篇:民间音乐:海州五大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