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也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五大宫调,实为曲调分类,当指五个基本曲牌,应为小曲清唱形式。明代嘉隆年间,海州五大宫调已逐步形成,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兴旺,大运河盐运南来北往。一方面地域沟通,艺术交融,使海州五大宫调得以广泛吸收江淮民间小曲而渐趋成熟;另一方面汇集于当地的一批盐商富贾和与之休戚相关的文人墨客,对海州五大宫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而将其提升到个新的高度,其特色和个性逐步形成。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是江苏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在江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如《马头调》等也可在这里找到传人,其唱词竟与《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基本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在传唱,对我国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海州五大宫调以自娱为主,传唱者自称“玩友”而不称艺人,它代表了古代我国人民用艺术形态来进行怡情养性、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蕴含着人际往来、完善自我修养的中国人文精神。
海州五大宫调至今仍是连云港市许多社区和民间群众自发娱乐活动的一种方式。海州地区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因而历史上南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据有关专家考证,海州五大宫调中的大调,多数源于北方,而小调中的绝大多数来自江淮一带的民歌小曲,两种曲牌长期融合并流传,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五大宫调。它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雅俗和谐性。海州五大宫调中的大调曲调委婉细腻,节奏舒缓,唱词雕琢典雅,一唱三叹。而绝大部分小调则节奏明快,唱词通俗,长于抒事。海州五大宫调的套曲把这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曲牌连缀在一起,达到了大曲与小曲的完美结合,典雅和通俗的和谐统
2、集曲高难性。海州五大宫调中的集曲,演唱技巧十分高难。它用若干曲牌的部分乐句连缀完整曲目,分段转韵,连贯如一。集曲的艺术特征前文已述,在此不赘。
3、曲牌完整性。历史上的连云港市属东夷地区,交通闭塞,来往不便,因此构成了海州五大调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它传唱了数百年之久,少受外来文化形式的冲击,使许多稀有的曲牌得到完整的保存。如在江苏已近失传的《马头调》等,在这里保存完好。在江苏其他地区少有的曲牌[软平],在连云港市的民间却很流行。因海州五大宫调演唱以自娱为主,演唱多在民间的“小曲堂”进行,因此它以曲堂的形式代代相传。据民间调查的资料,有的小曲堂衍传七八代以上。2008年5月,连云港市文化局为做好海州五大宫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公布了一批市级传承单位,其中就有两处是以民间“玩友”命名的小曲堂。
海州五大宫调是江苏明清俗曲的重要一支,是连云港市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广大青年人对传统民间文化形式的冷漠,使其得以展示的平台日渐减少。随着一些颇有造诣的老艺人相继谢世,些演唱难度较高的优秀曲目已近失传。(蒲亨强著;郑茂平总主编,《江苏地域音乐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