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河南筝

发布日期:2019-10-24         点击: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传统。商周时代的“桑间洑上之乐”,春秋时代的“郑卫之音”,一度曾给雅乐以极大的冲击。后来,秦国也竟然丢下击瓮叩缶的传统秦声而唱奏起郑卫之声来。不过这时的郑声还未有筝,随着秦筝传入中原,筝渐用来演奏河南的民间音乐。唐李峤咏筝诗中有“郑音即寥亮,秦声复凄切”的句子,分明是说郑筝已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特点、能与秦声分庭抗礼的不同风格了。但是其详细情况和曲目都还不能考证。明代中叶在河南、安徽、山东一带流行有一种民间音乐“弦索,是一种以筝、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箫、管吹奏乐器为辅的合奏形式,也用以伴唱。其时汴梁(今开封市)的常礼、归德府(今商邱市)的林经都是河南的弹筝好手。弦索又与明中期以后至清乾隆年间汴梁流行的小曲相互融合,又几经衍变于清代中叶发展成为“鼓子曲”(亦称大调曲子),用弦索伴奏、合奏的形式也随之沿传至今。鼓子曲初兴于开封后来渐传至许昌阳、周口襄县、送平等地,而极盛于南阳、泌阳、邓县。这种由弦索发展而来的河南大调曲子,对近代河南筝的繁衍流传有着重大的作用,它既是河南古筝传统艺术藉以延续流传的舟楫,又是滋养它成长发展的温床。现存河南筝派的代表性曲目,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河南曲子的板头曲与牌子曲。

板头曲是以弦索演奏的合奏曲,同时又是筝、琵琶、三弦的独奏曲,这和汉魏相和乐的“但曲”非常相象。民间的表演方式,多是在鼓子曲演唱之前合奏或独弹曲,调弦活指,称作开场或闹台;或在唱段之间,弹奏一曲,用以变换气氛。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调曲子趋于衰落,板头曲常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了。河南板头曲是八板体的标题性乐曲,曲子皆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八板,第五乐句多出四板,故其标准板数为六十八板。现存筝独奏板头曲有五十余首,传统又按其板式分为两大类,一为慢板,均为一板一眼;一为快板,有板无眼。在演奏时,习惯上有将曲情相近的乐曲联缀,如《哭周瑜》与《泣颜回》;《小飞舞》与《大救驾》;《征西》与《銮铃》,《群鸟闹春光》《鲤鱼闹莲花》《蝴蝶闹金瓜》《野马闹润》常相组合,有套曲的意味。牌子曲则是由鼓子曲的曲牌演变而来,大多较短小,而清新活泼,别具一格,如《剪剪花》《满舟》《叠落》等,但也有《码头》那样三百余板的大曲牌河南筝的音阶特点,多用变徵而少用清角,近于三分损益律的七声古音阶,但二变音高,亦非绝对不变,往往会更高按到近于宫和徵,真可谓“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了。

河南筝的曲调,歌唱性很强,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筝曲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又常用游摇和慢滑急颤相结合,奏出悠长连绵的拖腔乐句,这种长句在一首乐曲中还往往以移位、问答等形式反复出现激昂处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啭久绝,为河南筝的一大特色。在演奏风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无论曲情的欢快与哀伤,均不着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的风格,而以浑厚淳朴见长。近代河南筝派的代表人物的演奏风格虽然不一,但无不浓郁酣畅,沁人肺腑。可谓河南筝派的典型风格。(丁承运,《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

上一篇: 民间音乐:扬州清曲

下一篇:民间音乐:百鸟朝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