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同农民,特别是同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同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普遍流传,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便有学人采录这类故事,如1925年北京《京报》副刊《国语周刊》第9期发表的《火龙单》(程一剑采录)。20世纪40年代在晋绥地区出版的民间故事集中有《地主与长工》专集。1955年至1966年出版的《民间文学》杂志,设置专栏,不断刊出“长工和地主故事”,发表了 50多篇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在各省市分卷选编的生活故事中,这类故事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它们具有不容忽视的社会历史与叙事美学价值。
“长工和地主”实际上是一个故事系列。它们均以“斗智”作为核心母题来构成,也可以作为一个大的类型看待。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亚型,即“破难题”、“巧做活”和“连环骗”。一是“破难题”型。代表性文本有江苏的《王二当长工》,浙江的《兄弟做长工》和《聪明的长年》(畲族),北京的《机灵的长工》,宁夏的《三兄弟巧治老财主》,四川的《搬月亮》和《收拾莫老二》(苗族)等。现以《机灵的长工》为例,故事采取兄弟俩做长工的结构形式。在文中,地主挖空心思给兄弟俩出难题,以便难倒长工好克扣工钱,暴露出剥削阶级的狠毒面目;故事中人们把这号角色通常叫做“铁算盘”或“铁公鸡”。聪明的弟弟却采取以难制难或荒谬推理的方法,使对方不得不低头认输。破解难题的情节单元按三迭式结构逐层推进,又同兄弟俩做长工的曲折和对比叙述相结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民间生活与艺术情趣,深受中国各族民众的喜爱。
二是“巧做活”型。从表面看来这些故事里的长工都是一五一十照着地主定好的规矩做活,甚至他们还傻里傻气地主动提出一些很低的条件来投合地主奸吝刻薄的心态。上工后却以对这些条件的另一种合理解释来整治东家,获得大快人心的胜利。这类作品有四川的《高森》、《三弟兄》、《文长年和武长年》、《娃子冬生》(羌族)、《张小牛和铁算盘》(土家族),陕西的《落汤鸡》,宁夏的《张明智斗“髙越坏”》®,江苏的《王二当长工》等。
三是“连环骗”型。故事以能说会道,外号叫做“嘴会转”之类的长工为主人公,讲述他怎样以自己的“家传宝物”来哄骗贪心而又愚蠢的财主,给以尖锐有力的揭露嘲讽。这一亚型的艺术构思更为精巧,也更富有艺术生命力。马烽于20世纪40年代搜集整理的《金马 驹和火龙衣》,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见于《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的异文,有陕西的《王花儿》和《还阳棒》,北京的 《宝驴和火龙衫》,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金牛巧治刁老财》, 江苏的《火龙袍》等。(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667—6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