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奇百怪的关于“怪孩子”的故事中,有一类“牛孩儿”故事比较特殊,这类故事与上述“怪孩子”故事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故事素,但若进行深层解读,就会发现,这类故事的主题及情节明显有别于AT700型故事,已经构成另外的类型。那么,“牛孩儿”究竟是怎样一类故事?在我国民间叙事中,这类故事又具有哪些特点与意义?
“牛孩儿”故事主要在我国的汉、满、回等民族民众中流传。 这类故事的名称有多种,其中,“牛犊娶亲”既概括了此类故事的两个核心母题,又为民间所常用,较具代表性。“牛犊娶亲”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关系。故事以一夫多妻的家庭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在家庭内部纷争中,“庶生”子女艰险的生存处境及悲惨命运。以我国近年来各地釆录的故事来看,主要有 以下两种型式。
一是单纯的“牛犊娶亲”型。此为这类故事的标准型式,也是常见的型式。故事梗概为:一个员外(或商人、官员)有三个夫人,没有子女。这一年,小夫人怀孕了,赶上员外要出远门,就关照大夫人、二夫人要好好照顾待产的小夫人。员外走后,小夫人生下一个男孩儿,大夫人和二夫人非常嫉恨,暗中以狸猫将婴儿掉包(或将男婴偷出)喂了母牛,反诬小夫人不尽母职。员外回来后偏听偏信,责罚小夫人每天到磨房拉磨。不久,母牛产下一牛犊。这牛犊颇通人性,只与员外及小夫人亲近,并每天去磨房以角顶磨,帮助小夫人干活。两个坏女人发现后,又装病哄骗员外,要吃牛犊的心治病,继续加害牛犊。员外不忍杀牛犊, 就放它逃出家门。路上,有姑嫂二人往牛犊身上拋物戏耍,说谁抛中即嫁给牛犊。牛犊连连接住姑娘拋来之物,并跟随姑娘到家中。姑娘父母认为不能食言,就让姑娘嫁与牛犊。牛犊因娶妻, 得以脱掉牛皮,恢复了人形。在员外的寿诞之日,恢复人形的 “牛孩儿”携带妻子回到员外家。在祝寿宴上,他以讲故事的方 式向员外讲明了事情真相,并当堂认母。一家人团圆了,害人的大夫人、二夫人自尽而死。这一型式的代表性文本有:汉族的 《小牛的故事》、《牛犊子娶媳妇》、《牛儿》,满族的《小白牛》、《李三娘》,回族的《花牛娃》等等。
二是复合混杂型。这一型式是“牛犊娶亲”故事与其他类型的复合故事,散见于各地,但总体上所占比例不大。这类故事在保留男孩“托于牛身”以及“牛犊与少女成婚”这两个核心母题的基础上,又分别与“三个瞎姑娘”、“凶宅得宝”、“三婿打猎比武”、“神仙凡间遭难”等故事类型的部分情节发生复合。这种因复合而派生的枝枝蔓蔓,都程度不同地冲淡或削弱了这一类型原有的主题深度。显然,这是故事在民间流传中,一些讲述者为加强故事的娱乐性而出现的续貂之举。可参见的文本有:《小金牛》、《牛犊状元》、《牛儿》、《小花牛犊》等。(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568—5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