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子望娘”型故事是我国龙的传说中比较古老,而又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一种类型。它主要由以下两个情节单元组成:1.龙子诞生。分别有三种情形:A.—女子感应怀孕,生下龙子;B.—女子拾得龙卵,孵龙抚养,龙长大后认其为母;C.一小孩误呑龙珠变龙。2.龙子腾空飞去,回头望娘;或以后回来探望母坟。此类故事遍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云南等地,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至少有300篇异文。各地的异文总是依附于一定的地方风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随着历史的推进,又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或是拼接上别的故事类型或母题,使得故事更为纷繁多姿,经久不衰,愈演愈烈,终于成为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故事群。
按照龙子诞生的不同情形,我们将“龙子望娘”型又分成三个亚型:1.感应怀孕型。可以以流传在山东、东北等地的《秃尾巴老李》、湖南的《桩巴龙》、云南白族的《白王的传说》、浙江的《雾龙》等篇为代表。2.拾卵抚养型。可以广东的《悦城龙母》为代表。3.吞珠变龙型。可以四川的《望娘滩》、浙江的《龙池山》、陕西的《九龙滩》等篇为代表。
“龙子望娘”型之所以能如此深入人心,广为流播,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这个故事是神话的余波。我国古代崇拜龙,流传着许多龙的神话。有人认为,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有人说,龙“是中国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更 多的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在中华大地,到处有舞龙灯、划龙船,以“龙”命名的地方风物和各种龙的图案更是比比皆是。龙的形象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深深地融入到后代子孙的血液之中。一提起“龙”,谁都会枰然心动,他们对于各种龙的传说故事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其次,“龙子望娘”型着力讴歌的是一种人皆有之的骨肉之情、母子之情。这样的道德情操一直是许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也是人类的美德之一。而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这种美德的提倡和践行又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儒家历来把“孝”看成是做人的根本。我们纵览如此之多的“龙子望娘”型故事文本,尽管情节多变,千姿百态,却都会提到龙子“回头望娘”和龙子回来“祭奠母坟”的这样两个情节单元。龙子尚且如此,人子又当如何?这个故事的象征意味可以说是非常 清楚的。
其三,这个故事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和开放性。最后,我们还要提到的是,这个故事往往依附在各地特有的风物上,使得故事增加了可信性和亲切感。(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484—4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