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正文

四大名绣之:苏绣

发布日期:2020-02-13         点击:

中国的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便已达到较高水平,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之一。中国四大名绣是中国刺绣的突出代表。四大名绣指的是中华民族传统刺绣工艺中的苏州苏绣、湖南湘绣、广东粤绣、四川蜀绣。今天,我们来介绍苏绣。

2006年,苏绣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是以苏州为中心的刺绣艺术,它以产生之地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于苏州城乡。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素雅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内涵孕育了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享誉中外的苏州刺绣就是在这里发祥的。

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

 

苏绣作品(一)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出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精细雅洁的生活习性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时空中,由一代代绣娘的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苏绣作品(二)

苏绣技艺的起源不详,现存的宋代以来的苏绣实物显示了不同历史时期苏绣技艺的发展状况和实际水平。据汉代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无锡就已经出现刺绣服饰,宋代后苏绣的艺术水平达到了鼎盛。当时苏州是中国的锦绣之乡:绚丽多姿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在一方锦帛上可绣出五岳、江海、城邑、行阵等图案,并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元代苏绣残片表明,当时已有一件作品运用9种刺绣针法;明代绣品多采用文人画稿,开始形成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

苏绣在清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商品绣极为发达,苏州因此有“绣市”之称。道光年间,苏州女子丁佩总结刺绣技艺,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业著作《绣谱》;清末民初,苏绣名家沈寿创“仿真绣”,晚年口述《雪宦绣谱》,总结刺绣经验;20世纪30年代,苏绣名家杨守玉创“乱针绣”,极大的丰富和扩展了苏绣的题材与内涵;20世纪50年代,苏州刺绣研究所建立,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她们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创制了多种绣法与针法,使苏绣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

 

丁佩《绣谱》

自明代以来,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目前尚有确切传人并有影响的苏绣可分为三大谱系,一是传统细绣,二是沈寿所创的“仿真绣”,三是杨守玉所创的“乱针绣”。这三大谱系的技艺都有着丰富而多变的适应性,完整而系统的技艺法理,具有传统的书画品味和浓厚的地方色彩。

这里尤其要介绍“仿真绣”的创始人——沈寿。沈寿原名沈云芝,字雪宦,苏州人,素享有“绣圣”、“神针”的美称。她少年学艺,针功扎实。1904年,她精工绣制的《八仙上寿图》,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辰贺礼,获清代农工商部四等商勋,慈禧亲书赐“寿”,故改名为“沈寿”。后赴日本考察,悉心研究了日本美术绣与西方绘画摄影,吸收了西洋美术精华。回国后,担任京师绣工科总教习,在此期间,她又借鉴西洋画的写实手法,首创了“仿真绣”,把苏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绣法创造性地以旋针、虚实针来表现物体的肌理,用丰富多彩的丝线调和色彩,完成的作品色调自然柔和、丰富多彩,尽显写实之功。“仿真绣”往往取材于西洋油画中的人物肖像和风景等,而以人物绣最为擅长,其针法变化多端,表现画中人的五官十分传神,体现出高超的技艺。沈寿口述的《雪宧绣谱》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刺绣理论著作,它将仿真绣及中国刺绣艺术从实践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为仿真绣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苏绣的流传与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一篇: 四大名绣之:湘绣

下一篇:四大名绣之: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