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正文

四大名绣之:蜀绣

发布日期:2020-02-13         点击: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在巴蜀地区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手工丝线绣,是巴蜀文化中的瑰宝,经历数千年悠久历史,拥有132种针法,独具80余道衣锦线。2006年,“蜀绣”和“蜀锦织造技艺”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四大名绣和四大名锦8种非遗中,成都同时拥有2种,这反映出成都地区织绣技艺的高超水准和地域传统。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同蜀锦齐名,都被誉为蜀中之宝。清代道光时期,蜀绣逐渐进入市场,形成专业化规模生产,民间成立了专门行会组织三皇神会,由铺(店主)、料(领工)、师(工人)组成。那时成都的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最为著名,刺绣手工作坊有八九十家。这些民间绣坊的刺绣主要分三类:穿货(包括枕套、被面、鞋帽、霞披、挽袖等)、行头(戏装)、灯彩(红白喜事用的围屏、彩帐等)。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在成都成立了四川省劝工总局,内设刺绣科,各县劝工局也设刺绣科。劝工总局聘请名家设计绣稿,同时钻研刺绣技法。当时一批有特色的画家如刘子兼的山水、赵鹤琴的花鸟、杨建安的荷花、张致安的虫鱼等画作入绣,既提高了蜀绣的艺术欣赏性,同时也产生了一批刺绣名家,如张洪兴、王草廷、罗文胜、陈文胜等。张洪兴等名家绣制的动物四联屏曾获“巴拿马赛会”金质奖章。

 

蜀绣有自已独特的运针方法和刺绣技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人们把蜀绣的艺术风格概括为“严谨细腻的针法,淡雅清秀的色彩,优美流畅的线条,中国水墨画的格调”。

一直以来,双面异形异色异样绣被誉为“刺绣的最高境界”,即在一幅作品的正反两面,同时运针,绣出的画面分别具有不同的形象和色彩与内涵,却又互不相扰。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蜀绣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异色绣是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谓双面绣,就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轮廓完全一样,图案同样精美,都可供人仔细欣赏的绣品。如今的双面绣已发展为双面异色、异形、异针的“三异绣”,把双异绣技术发展到神奇莫测的境界。用一块底料绣出两面异色的同种图案,称为异色绣。其原理相当于缝纫机的主线与底线,绣制“双面异色绣”技艺的难度更高,除了双面绣的一般要求外,还要照顾到双面针脚、丝缕,做到两面色彩互不影响,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

 

 


注:芙蓉和鲤鱼是蜀绣经典题材。芙蓉是成都市市花,成都简称“蓉城”。芙蓉花取其谐音为富贵荣华的意思。锦鲤被称为“好运鱼”、“风水鱼”,被视为和平、友谊的象征。整幅绣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寓意吉祥欢乐、繁荣幸福。

 

 

上一篇: 四大名绣之:苏绣

下一篇:何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