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其流行地区以祁县、太谷为中心,逸及介休、平遥文水交城孝义、汾阳、清徐榆次、寿阳以及太原南郊。因这些地区大多在晋中盆地故一度与太原秧歌统称为“晋中秧歌”。
早年祁县、太谷一带在元肖节祭祀“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与祈祷丰年时,已有各种民间艺术综合活动的社火。安徽凤阳花鼓流传到祁县、太谷一带,被当地艺人吸收、融化于各种民间艺术中,逐渐发展成踩街秧歌。建国后,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新文艺工作者和祁县太谷、文水、交城四县的老艺人建立了祁太秧歌研究社边演出,边研究,边改革,做了大量推陈出新的工作。1955年,榆次县成立了专业秧歌剧团,演出了很多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并为只有打击乐器伴奏的祁太秧歌配上了丝弦乐器。1966年后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成立了榆次市秧歌剧团、太谷秧歌剧团、交城秧歌剧团等专业团体,活动范围除晋中一带外,还到达河北东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晋中各地农村普遍建立业余剧团。此外,晋中文工团也演出了以祁太秧歌为基调的新秧歌剧《长工与小姐》等,为秧歌剧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剧目概况祁太秧歌的剧目据初步统计,共有二百三十多个。大部是艺人据当时当地民间轶事及时编演的口头剧本。其中有反映旧社会灾年农民悲惨遭遇的《金全卖妻》《偷南瓜》,描写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老少换妻》《做小衫衫》,抵制封建剥削的《当板箱》,提倡男女平等社交公开的《恶家庭》,抨击军阀阎锡山统治下社会时弊的《断料子》《卖烧土》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祁太秧歌曾积累了一批现代题材剧目,如《刘巧儿》《闹对了》等。建国后,编创和移植的现代戏有《挑女婿》《李双双》《三换肩》等。
祁太秧歌的角色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老生、老旦次之,其他行当用之甚少。在表演上除运用传统戏曲的一些程式外,还创造了不少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新程式。如“骑驴”“纳鞋底”、“骑车”等。唱词多用方言,并多以土音押韵。如“小奴家生得切塔”(奇特),“长得客喜(可喜)”等。有的唱词是从生活中提炼出带有一些哲理性的语言,如“拆东墙补西墙越补越大,平地里挖圪洞越挖越深”(《踢银灯》)。有的唱词运用比兴手法,如“乌木筷子两头黑,想哥哥想得妹妹哭”(《大割青菜》)。有的唱词诙谐有趣、比喻生动,如形容“快”时,唱道:“走道儿时常和汽车相跟,能在那火车前头点上(呀)灯。”(《改良剂白菜》)。
历年来,祁太秧歌曾出现一批较有成就的艺人。建国前如太谷的狗狗旦(旦角)祁县的连连丑(丑角),以及活要命(小旦)七儿生(小生)等在表演、唱腔方面也都有较深的造诣。建国后,女演员登上舞台,改变了男演女的状况,在艺术上并有所发展如女演员邱金兰曾创造一种女腔新唱法,并在人物塑造上有一定成就。
祁太秧歌的唱腔,最初是一剧一曲后发展为一曲多唱在速度快慢的处理,旋律高低的调节,以及加装饰音、衬字、虚词等方面产生了种种变体,从而使唱腔更加丰富。在排演现代戏时,又将一剧一曲发展为剧多曲和联曲的形式。
建国后,榆次县秧歌剧团对祁太秧歌唱腔的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女演员登台后初步分出了男女腔。层早祁太秧歌的曲调有近三百首。由于大多来源于民歌,因此形成了多种调式。曲体结构也很复杂,有两句、三旬三句半、四句五句、六句体还有加叠句和两句体的曲调中间加垛句等。早期大部分曲调的起唱要“碰木头”(梆子)即强拍起弱拍落,后来逐渐出现了“过木头”,即从强拍的后半拍起强拍落。这一突破,是祁太秧歌音乐上的重大变革。(张成濂 张建森编辑《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