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戏曲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戏曲 >> 正文

民间戏曲:二人台

发布日期:2019-10-22         点击:

二人台流传于榆林市神木、府谷与其周边的晋西北、内蒙以及河北张家口一带民间小对对戏形式。由于多由一旦一生(或丑)载歌载舞进行表演,故又称其为《双玩意儿》,颇似东北流传的《二人转》形式。据传《二人台》于清末光绪年间在蒙、汉民歌和丝弦坐腔的基础上,吸收山西河曲一带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清末民初在晋绥蒙陕的周边地区曾陆续出现过一些演唱《二人台》的半农半艺的艺人或民间职业班社。除了表演对歌对唱的歌舞形式外,也有一男一女,以“摸帽戏”的形式分别扮演有简单故事和人物性格的民间小戏。伴奏乐器有笛子、四胡扬琴以及独具特色的四瓦,以突出《二人台》伴奏的欢快情绪与轻盈的节奏化。演员的服饰打扮有两种:一是表演民间歌舞和唱时常穿民间秧歌彩服,以突出男女演员的秀丽、俊和具有青春活力的潇洒形象,如《对花》《打樱桃》《成拜年》《打金钱》《走西口》《五哥放羊》《珍珠倒帘》等。二是表演传统剧目时,则按传统戏曲服饰穿打扮,演员也按传统戏曲程式表演。

《二人台》与其他民间小对对戏近似,都是介乎民间歌舞与地方小戏之间,交叉相融,并有歌、有舞。人物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二人台》从地摊表演走向舞台演出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载歌载舞综合性的民间地方小歌舞剧形式。特别是在双人对唱表演时,男的手舞霸王鞭,女的手舞彩扇,边歌边舞相互穿插,婀娜的舞姿和优美的造型,更突出《二人台》的舞蹈性和欢快活泼的特色。其基本舞步有跑“圆场步”、“原地扭跳”、“金鸡独立”、“弓箭步”、“魁星提斗”、“鹞子翻身”、“卧鱼”以及“钻步”、“大步”、“扑步”等。男的舞动霸王鞭技艺娴熟、鞭花飞车、击打清脆、活泼欢快,有“绕鞭”、“缠鞭”、“踢鞭”、“击鞭”、“掏腿鞭”、“击鞭”、“盍鞭”、“转鞭”、“抡鞭”、“碰鞭”、“击地鞭”、“对碰鞭”、“躺地鞭”等动作,女的手舞花扇,步履轻盈、体态多姿,如彩碟飞舞,似轻卷花。扇花丰富多变,其中有“合扇”、“转扇”、“绕扇”、“抱扇”、“亮扇”、“扭扇”、“摆扇”、“翻扇”、“立扇”、“闪扇”、“侧扇”、“扬扇”、“漫头扇”、“缠腰扇”、“托扇”、“抖扇”、“煽扇”、“抛扇”、“滚扇”、“回扇”、“扑扇”、“颠扇”等,以多变的花扇,成为表现情绪、营造气氛、传情达意、塑造形象、增添色彩不可缺少的手段和表演技艺。

《二人台》是当地春节喜庆和庙会时常演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由于以歌为主,以舞烘托,做到歌舞结合,边歌边舞,要求表演者嗓音嘹亮、激越奔放,还要旋律优美、委婉动听,同时也得擅长舞蹈表演,以烘托欢快、活泼、自然、淳朴、优美的艺术形象。至今《二人台》仍在陕西省榆林各地广泛深入地流传着。每逢元宵节前后,或当地庙会以及住户人家喜庆之时,常请几班《二人台》艺人进行助兴演出。当地除了专业班社外,大都为半农半艺的业余班社形式。闲时在家劳动,遇事组织一块进行演出。陕北著名的《二人台》艺人王向荣于1983年参加榆林民间艺术团后,已成为享誉国内外著名的《二人台》演唱家和“民歌大王”,他那激越、嘹亮的铿锵声韵;委婉、优美的抒情旋律,给观众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充分显示民间歌舞《二人台》艺术的盎然生机。(《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

上一篇: 民间戏曲:繁峙大秧歌

下一篇:民间戏曲:祁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