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咸阳市秦都区的安村、东南坊以及户县等地,因表演时舞者手执梆子或绞子边击边舞而得其名。
梆子和木绞均是木制的打击乐器,木梆和梆槌多用枣木制成,其形如过去卖油郎或夜间巡更时所用木梆大小基本相同。梆面划一条对角斜线,斜线两侧分别涂红色与绿色,梆槌把上系一条30厘米见方的红绸做槌穗。木绞,又称“夹板”,选用两根长约65厘米、宽约6厘米的薄桑木板,上端各钻一孔用牛筋将两板扎制在一起,两板下端各向外弓曲便于手握,称其为“绞柄”。两块木板一块涂红色、一块涂绿色(或两木块上端涂红色、下端涂绿色)。表演时,舞绞者手握绞柄双臂前后擦搓甩动,使木绞发出拍击与摩擦的声响。敲梆者左手胸前持梆,右手执槌,击打木梆时,舞者左手可一拍一下的转动木梆,右手执槌从右上方向下奋力击梆后,右臂用力向后甩动,使木梆发出清脆的击打声响。力求击梆幅度大、刚健有力、干脆利落,突出舞梆者的阳刚之美。击绞者双手举至胸前,按节奏不停地前后擦击绞板的同时,双肩随之前送后收,扭背晃胸,突出动作的柔和与自然。
咸阳农村耍社火时,《梆绞舞》是不可缺少的节目,并成为《牛拉鼓》锣鼓队的前导,按着锣鼓节拍舞动。过去《梆绞舞》均为男子表演,一般由八梆与八绞组成。近几年已发展成为男女各半参加表演,还出现过约四十多人参加的《梆绞舞》队方阵。其中男的敲梆子、女的舞绞子,表演的气势和场面较之过去更为壮观。
《梆绞舞》分为“行进表演”与“场地表演”。“行进表演”时成四路纵队站在《牛拉鼓》队前,成“弓箭步”姿态按着锣鼓节奏,边敲边前进。“场地表演”时,将依据场地大小在敲击对舞的过程中随着动作不停地变换队形图案,常用的队形图案有“二龙吐须”、“双龙摆尾”、“双圆”、“十字交叉”、“双排辫蒜”、“蛇蜕皮”、“倒卷帘”等。基本动作有“弓步击梆”、“十字步擦绞”、“转身击梆”、“单步击梆”、“单步转绞”等。梆声清脆、绞声柔和、相互辉映、对舞对跳,产生出一种活泼欢快的气氛,深受观众的欢迎。由于道具轻便、动作简单、易学易跳,广为普及。村中小娃娃从小就受到耳濡目染,不少孩子从七八岁就开始学打梆子、扭绞子。据村中长者回忆,建国前东南坊村有位名叫赵北虎的村民,梆子打得粗犷有力,舞绞动作娴熟潇洒,不管社火舞队走到哪里,只要有他上场表演,群众就为其鼓掌喝彩,使东南坊村的《牛拉鼓》与《梆绞舞》远近闻名,成为咸阳市最有代表性的民间社火和鼓舞节目之一。1986年,在陕西省第二届艺术节广场开幕式上,咸阳市东南坊村的《牛拉鼓》给观众留下气势磅礴、泱泱大国的气度和印象。而其中数十人表演的《梆绞舞》更是在清脆的击梆舞绞声中,突出古朴、浑厚的声韵,以及三秦人民豪爽、粗犷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展现传统民间舞蹈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和社会价值。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华舞蹈志 陕西卷,学林出版社,2014.01,第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