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音乐简称“北管”,又名小调、小曲、曲仔、北曲等,流传于惠安城关以及城关以北的涂岭、辋川、山腰、南埔、后龙等地。为区别“南管”,当地人们就把这种民间音乐称之为“北管”。抗日战争时期,北管进入全盛时代。20世纪50-60年代,“兴化曲”(莆仙曲)在惠安县后龙乡等地进入全盛时期,北管乐队被迫全学“兴化曲”,北管一蹶不振,濒临绝迹。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北管再次复苏,惠安县成立北管音乐研究社,挖掘整理曲、谱223首,与北管鼎盛时期的曲目数大体相仿。
北管音乐分曲和谱两部分。曲即为声乐曲,沿用当年的“官话”演唱,其风格糅进闽南、莆仙音乐一些行腔特点,为了给曲子增添生气,唱者常边唱边执打击乐器为某些乐句伴奏。曲词中以叙事抒情和写景抒情居多,在乐句、乐段和乐曲的结束处或结束句前后,常有衬词“哎哟”出现。谱为器乐曲,演奏时,拉弦多用短弓,轻快热烈,常用一弓一音,与莆仙十音演奏风格相近。有时在主要骨干音上略作变奏,加以“变徵、变宫”音为装饰,这点又与闽南十音相近。北管音乐糅进闽南、莆仙音乐柔婉秀丽的特色,保留有江南丝竹乐明朗幽雅的风格,并保留道劲朴实之个性。
北管曲牌中,有明清以来的江淮小调《四大景》、《鲜花调》、《玉美人》、《凤阳花鼓》、《红绣鞋》,有江南丝竹乐的《梅花三弄》、《老六板》,还有广东音乐《行板》、《八板头》,也有北管艺人创编的《二锦板》等。
北管乐队称“弦管”或“弦箫管”。演出形式分坐式和走式两种,演出叫“出馆”或“出乐”。在乐器的搭配上不强求统一,乐队人数和乐器数也不完全相同,其他乐器根据需要自由搭配,但保留以一对品箫“押”(紧随的意思)锣鼓,以一支三弦“押”乐队的总原则。
(吴松青主编,闽南地方文化概览,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06,第7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