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音乐 >> 正文

民间音乐:扬州清曲

发布日期:2019-10-24         点击:

扬州清曲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扬州小调等,可以说是扬州民间歌唱艺术的集大成者。

在全国现存的曲艺品种中,扬州清曲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曲种之一,它起源于元代的“小唱”,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取江淮一带风行的各种俗曲民歌加以改造和利用,于明代中叶形成的。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尚小令》所载的小曲名称,大多在扬州清曲中保存着,并成为最常用的曲牌。扬州清曲传至清代愈加昌盛。《扬州画舫录》中记述了当时一批著名的唱曲家及伴奏家的艺术活动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清曲的一些曲调和唱本也流传到云南广东和北方的一些地区。从晚清到民国,由于战争频繁,经济萧条,扬州清曲陷入困境。但在一些艺术家的艰苦努力下,扬州清曲被承续下来。扬州清曲曲调优美动听,曲词清新质朴,有140多种曲牌。其板式一般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和一板七眼之分。演唱分单支和联套。全曲只用一支曲牌的为单支曲,俗称“单片子”。旋律优美的[南调]、[满江红]、[梳妆台]等常用作单支曲演唱。用多支曲牌连缀而成的称“套曲”。套曲的结构比较复杂,最常见的结构称“五瓣梅”。即用[满江红]作头,用[叠落板]作尾,中间穿插多支其他曲牌。穿插2支以下曲牌者称“小五瓣梅”(小套曲),穿插3支曲牌者称“五瓣梅”,穿插4支以上曲牌者称“大五瓣梅”(大套曲)。这些方式使扬州清曲曲牌的组合显得既有规律又自由灵活。扬州清曲的传统曲目丰富,超出500种以上。

曲词内容大致包含了反映社会生活、描写男女爱情、演绎历史故事、讲述寓言神话、歌咏风景事物等几个方面。体现了扬州清曲贴近民众生活,具有强烈的民间性、群众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扬州清曲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时甚至只唱不说,人数从一二人至八九人不等,唱奏者每人操一种乐器(琵琶、二胡、扬琴、笛子、瓷杯、撞铃等)。传统清曲无化妆、无说白、无表演,在吐字发音、运气行腔方面非常讲究。演出轻便简洁、朴实无华,适宜节庆、礼仪等民俗活动及私家特邀演唱。演唱发声有窄口(用假嗓)和阔口(用本嗓)之分,词清、曲清、演员清,成为清曲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扬州清曲的演唱有职业和业余两种,主要活动于民间,有关传承的官方史料极少,仅散见于各代文人学者论著中的一些相关记述。如元代夏庭芝《青楼集》中关于维扬名伎李芝仪“工小唱,尤善慢词”的文字,《扬州画舫录》中有对唱曲家及伴奏家黎殿臣、牟七、陈景贤、潘五道士等人的简略记述。1962年,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章鸣在专访扬州清曲艺术家王万青后,根据确凿史料,收集梳理了从1840年之后传承人员的情况,是较为准确的扬州清曲传承谱系资料。扬州清曲代表性人物有聂峰、陶梅芳、厉智娟等。

近年来,扬州出版120万字的《扬州清曲》一书,设立扬州清曲工作室和研究室,建立扬州清曲传习所,开辟扬州清曲专场演出等。新创的扬州清曲《扬州小巷》,唱词精彩,其中将扬州小巷比喻成“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十分传神,显示了民间俗曲活化石的魅力。(仲玉龙编著,《扬州国粹》,广陵书社,2015.03)

上一篇: 民间音乐:金湖秧歌

下一篇:民间音乐:河南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