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重点研发计划 >> 文化知识 >> 民间故事 >> 正文

民间故事:杜鹃啼血

发布日期:2019-12-10         点击:

“杜鹃啼血”典出《十三州志》。书中记载:“其后有王名杜宇,称帝,号望帝。……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见望帝,以为蜀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令,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呜云:‘我望帝也。’”
杜鹃,即子规鸟,别称杜宇、望帝,啼声悲切。传说,战国时蜀王望帝杜宇禅位于鳖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杜宇死后,他的精魂化作杜鹃鸟,每到春天就夜夜悲呜,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滴血染红了杜鹃花。这就是成语“子规啼血”的来历。
后世以“杜鹃啼血”喻指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惆怅恨然的心情。如沈俭期《夜宿七盘岭》:“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杜鹃的悲啼,表达了一种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乌,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从杜鹃花、子规鸟联想到家乡,表达了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来渲染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李贺《老夫采玉歌》:“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诗人以此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用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呜寄恨的典故,寄托了追求、向往、执着之心。(转引自:汪旭编著,唐诗全解,万卷出版公司,2015.01,第81、82页)

上一篇: 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下一篇:民间故事:二母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