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农业发展晚近而又更具开放性的商业,在中国民间文学中表现得十分显眼。“当良心”型故事以我国商业领域中的典当业为核心,塑造了一位具有中华优良商业道德的典当商形象。虽然故事流播的范围、传承的异文不如其他类型故事广泛和丰富,但是它以特殊典当业为故事内容,显示了该类型故事在我国故事学 领域所具有的特别意义。
其故事内容大体如下:生意人张掌柜回家过年,路遇两个落难女子,将积攒几年的银两救济了她俩。然而年关在即,妻儿一无所有,张掌柜只好用自己的“良心”作当物。典当行财东得知事情真相,预支银两让他度过难关。新年开市第一天,张掌柜用500两银子接下他人典当的一具“尸首”,无奈的典当财东只好让他把“尸首”抬回家, 算作他的工钱。“尸首”到家后,张掌柜每天殷勤地为他擦洗身子,不久,“尸首”变成了一尊金身。张掌柜让财东抬走金人, 财东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而拒收,从此贫穷、善良的张掌柜过上了好日子。
这是流传在辽宁沈阳市,由著名故事家谭振山讲述,江帆采录的《当“良心”》。与该故事具有相似结构的还有湖北《天地良心》、浙江的《当了个“金菩萨”》、四川的《当象棋》,只不过湖北、浙江的当铺伙计由生意人换成了教书先生。由典当摸不着、看不见的“良心”,变成可见可感的四个大字“天地良心”,故事情节变得更趋现实、合理。而四川《当象棋》,则与我国“识宝”故事交融,典当者当的不是“良心”,而是一副价值连城的象棋。原来当铺伙计是个读书人,他懂得不少古董知识,在典当者来当象棋的时候,他“抓出一把棋子看了看,立时开了当票”,果不其然,该象棋是皇帝赐封的宝物。这些故事在处理人们奉为至圣至宝所当之物时,釆用的手法都是先抑后扬,由真相不明到真相大白,从而完成好人有好报的民间叙事,它构成了我国“当良心”故事的最主要的亚类型之一。(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351—362页。)